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SD133—84)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SD133—84)
第二章 闸址选择
第 2.0.1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水闸的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泥 沙、施工、管理和其它方面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 2.0.2 条 闸址宜选择在坚硬、紧密的天然地基上,尽量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 第 2.0.3 条 闸址应选择在水流流态平顺及河床、岸坡稳定的河段。 节制闸(包括泄洪闸)宜选择在河段顺直或裁弯取直的地点。 进水闸或分洪闸宜选择在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 排涝闸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和出水通畅处。 挡潮闸宜选择在海岸稳定的海口附近,上游宜有冲淤水源。 第 2.0.4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施工导流、场地布置、材料来源,交通运输、基坑排水、 施工供水及电源等条件。 第 2.0.5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建成后便于管理运用、养护修理和防汛抢险。 第 2.0.6 条 闸址选择还应考虑下列要求: 1.拆迁房屋及占用土地少; 2.尽量结合公路桥梁; 3.有利于环境保护; 4.有利于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 第 2.0.7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枢纽工程性质及综合利用要求,统一考虑水闸与枢纽其它 建筑物的合理布置。 第 2.0.8 条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闸址选择,应有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第 1.0.4 条 水闸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详图两个阶段。 水闸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对前期初选的闸址和枢纽布置,经过勘察、试验和研究,进 一步论证选定。 2.确定水闸设计的等级标准。 3.通过计算和方案比较,拟定工程总体布置、地基处理方案、结构型式、主要尺寸和运 用要求。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概算。 水闸施工详图阶段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地基及结构的施工详图设计。 2.拟定工程控制运用和综合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 3.配合施工单位编制施工措施设计和预算。 4.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对施工详图进行修改或补充。 对于涉及面广、地基较差、技术复杂的大型水闸,根据需要编制专题报告或技术设计。 第 1.0.5 条 水闸设计,应认真搜集、研究和掌握建闸地点的各项基本资料(包括水文、 气象、泥沙、地形、地质、地震烈度、试验、综合利用要求、施工和运用条件、以及河流规 划等)。没有必要的基本资料,不得进行设计。
第 3.3.6 条 当水闸的水头较大,且河床及岸坡为地质构造条件较好的坚硬岩体时,可 采用挑流式消能。
第 3.3.7 条 在夹有较大砾石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设消力池,可采用抗冲耐磨 的斜坡护坦与下游河道联接,末端应设防冲墙。
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制吊装构件。 第 3.1.14 条 上下游平水机会较多的水闸,且有一般通航要求时,可设置通航孔。通航 孔的净宽、水深和净空应与有关部门研究确定。 通航孔的位置应根据过闸安全和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 第 3.1.15 条 有过木要求(过木时上、下游水位差不大)的水闸可设置过木孔。过木孔的 净宽和净空应根据过木的需要确定。 过木孔的位置应根据水流条件和漂木的特点确定。 第 3.1.16 条 有过鱼要求的水闸应尽量结合岸墙和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鱼道的宽度、 水深、纵坡和流速应根据过闸鱼类的习性,通过试验研究确定。
第三节 消能防冲布置
第 3.3.1 条 消能防冲布置应根据地基情况、水力条件以及闸门控制运用方式等因素确防冲槽(或防冲墙)的布置应根据各自控制的水力条件确定。 第 3.3.2 条 消力池斜坡段的坡度,不应陡于 1∶3。消力池的尾槛宜采用实体槛;当尾 水较浅时,可采用齿形槛。 第 3.3.3 条 消力墩、分水槛等辅助消能工的设置,应能改善水流条件,提高消能效即 用于大型水闸时,其布置和尺寸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第 3.3.4 条 当上游水位与闸后河底高差较大且尾水深度较浅时,宜采用多级消能型式。 第 3.3.5 条 当下游河道有足够的水深,且变化较小,河床及岸坡抗冲能力较强时,可 采用面流式消能。
第二节 防渗排水布置
第 3.2.1 条 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闸基地质条件和水闸上下游水位差等因素,结合闸室、 消能和两岸布置综合考虑,构成完整的防渗排水系统。
拟定闸基防渗长度的方法参见附录一。 第 3.2.2 条 中、轻壤土地基可在闸室上游设置钢筋混凝土或粘土铺盖(铺盖的渗透系数 要求比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小 100 倍以上),在闸室下游应设反滤层和排水孔。 第 3.2.3 条 粉砂、极细砂、轻粉质砂壤土地基宜采用铺盖和板桩(或防渗墙)相结合的布 置形式。板桩宜布置在闸底板的上游端。在粉砂地基上,闸底板下的板桩布置宜构成四周封 闭的形式。 粉砂、极细砂、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 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必须设置经过筛选级配良好的反滤层。 第 3.2.4 条 当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较薄,其下有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上游侧设截水 槽或板桩。截水槽或板桩嵌入不透水层深度应不小于 1.0m。下游渗流出口处应设反滤层。 当砂砾岩层较厚时,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下游渗流出口处应 设反滤层。 第 3.2.5 条 当下卧层为相对透水层时,应验算覆盖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必要时, 可在闸室下游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减压井。 第 3.2.6 条 岩石地基根据防渗需要可在闸室底板上游端设灌浆帷幕,其后设排水设施。 第 3.2.7 条 闸室底板的上下游端宜设置齿墙,以增强地基抗渗和闸室抗滑的能力。 第 3.2.8 条 承受双向水头的水闸,其防渗排水布置应以水位差较大的一向为主,合理 选择双向布置形式。 第 3.2.9 条 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包括刺墙、板桩、排水井等)应根据上下游水位和墙后土 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并应与闸基的防渗排水布置相适应。 第 3.2.10 条 钢筋混凝土铺盖应设永久缝,缝距可采用 10~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断 宜采用小值。铺盖厚度一般采用 0.4~0.6m。 第 3.2.11 条 粘土铺盖的厚度应根据水力坡降允许值计算确定,前端一般采用 0.6~ 0.8m,逐渐向后加厚。铺盖上面应加设保护层。
对于修建在冻胀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等特殊地基上的水闸设计,还应符合 有关规定。
第 1.0.3 条 水闸设计应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和《土 工试验规程》等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要求。地震区的水闸设计还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 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三章 总体布置
第 3.0.1 条 水闸的总体布置应做到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运用方便、安全可靠,在节 约的原则下,注意美观。
水闸系由闸室和上下游连接段等部分组成,参见图 3.0.1。(见书末)。
第一节 闸室布置
第 3.1.1 条 闸室结构一般有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等,应按其运用要求、水流流态、 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选用。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 SD133—84
组织编写部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主 编 部 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批 准 部 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试 行 日 期:1984 年 12 月 31 日
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水闸设计规范》
(试行)的通知
(84)水电水规字第 132 号
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8)建发设字第 562 号通知,我部委托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 院编制了《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经多次审 查讨论,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的意见。现批准《水闸设计规范》颁发试行。
表 3.1.2 安全超高下限值表 单位:m
闸顶高程的确定,还需考虑下列因素:
1.在有泥沙沉积的河(渠)道上,应考虑泥沙沉积后水位有可能抬高的影响; 2.对于挡潮闸应考虑关闸潮位壅高的影响; 3.修建在软弱地基上的水闸应考虑地基沉降的影响; 4.防洪大堤上的水闸闸顶高程应不低于两侧堤顶高程。 第 3.1.3 条 开敞式水闸的闸门顶高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至少 0.3m。 第 3.1.4 条 闸槛高程应综合考虑水流、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结合堰型和门型选 择,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复式河床上的水闸,当地基为岩石或坚硬的粘性土时,可考虑采用高、低闸槛的布置型 式。 第 3.1.5 条 闸室的总净宽必须根据在允许的单宽流量条件下,能安全通过设计和校核 流量的要求确定。闸室的总宽度,应与上下游河(渠)道相适应。 闸孔的孔径应根据水闸使用要求、闸门型式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并参照闸门系列要求 选用。 大型水闸宜采用 8m 以上的孔径。闸孔孔数较少时,宜采用单数孔。 第 3.1.6 条 松软地基上水闸结构布置和选型应注意下列各点: 1.采用整体性强和刚性大的轻型结构; 2.结构布置匀称,在各种计算荷载情况下,基底压力偏心距小; 3.相邻分部工程的基底压力差小; 4.分块尺寸较小,止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好; 5.适当增加底板长度和砌置深度; 6.减小水流引起的震动; 第 3.1.7 条 闸室的底板型式,有平底板、低堰底板、折线底板和反拱底板等。 1.在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上或地震区,宜采用整体式平底板。 在坚硬、紧密的地基上可采用分离式平底板。 在松软地基上或地震区且闸孔孔径较大时,宜采用桩基的分离式平底板。 在松软地基上,也可采用箱式平底板。 2.当上下游河底高差较大必须限制单宽流量;或由于地基表层松软需要降低闸底面高程; 或有拦沙要求时,可采用低堰底板。 3.在坚硬、紧密或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上,当闸室高度不大且上下游河(渠)底高差较大 时,可采用折线底板。 4.在坚硬或中等坚硬的地基上可采用反拱底板,但必须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在地震区或 在大型水闸工程中采用反拱底板时,应作论证。 第 3.1.8 条 各种型式的底板,在布置上均必须考虑边荷载的影响。 第 3.1.9 条 闸室钢筋混凝土底板顺水流向的永久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缝距不宜大 于 20m(岩基)或 30m(土基)。缝距超过上列数值时,应作论证。 第 3.1.10 条 闸门和启闭机的设计应做到安全可靠,运用灵活。其型式应根据闸门受力 条件、控制运用要求和闸室结构布置等因素选定。 1.挡水高度较高,孔径较大,需用闸门控制泄水的水闸宜采用弧形门; 2.有排冰、过木等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大孔径的平面门或下卧式的弧形门; 3.当采用分离式底板时,宜采用平面门。如采用弧形门,必须根据地基情况考虑闸墩间 的不均匀沉降对闸门强度、止水和启闭的影响; 4.涌潮冲击力较大的挡潮闸宜采用平面门; 5.检修闸门宜采用平面门; 6.当闸门启闭频繁或要求全部闸孔同时开启时,每孔应设一台启闭机;当采用移动式启 闭机时,应有技术经济论证。 第 3.1.11 条 闸墩外形轮廓设计应使过闸水流平顺,侧向收缩小,过水能力大。 闸墩门槽处最小厚度应根据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 0.5m。 第 3.1.12 条 闸墩应根据需要设检修闸门槽和检修便桥。 当设有两道检修闸门槽时,检修时期闸墩和底板的强度必须满足要求。 第 3.1.13 条 闸室上部结构(如胸墙、工作桥、公路桥、检修便桥等)的布置以及与闸墩 的联接型式应与底板分缝位置统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