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不足便是寒

气不足便是寒

气为阳,血为阴,所以: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所以气不足则生寒
怎样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据《调经论》所述“阳虚则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肌表,阻遏卫阳,体表失去温煦而见恶寒之症。

而后世所说的“阳虚则寒”,则是指全身性的或者某一脏的阳气虚损而致的恶寒。

二者当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阴虚则内热”,是指劳倦伤脾,脾气不运,郁而化热。

而后世所说的“阴虚则热”,则是指五脏阴精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之证。

二者更有所别。

《调经论》所述“阳盛则外热”,是指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而不得宣泄,出现表证发热。

而后世所说的“阳盛则热”,则是指阳热之邪亢盛出现发热,既包括里热证,又包括表热证。

《调经论》所述“阴盛则内寒”,是指寒气久积胸中,损伤胸阳所致的内寒证。

而后世所说的“阴盛则寒”,则是指一切脏腑受寒后的阴寒邪盛所出现的内寒证。

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陈学忠中医教授:
【陈学忠,北京大学养生研究中心课题组长、特聘教授;联合国健康联盟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保健局原局长王敏清先生中医保健医师,世界健康产业协会主席兼首席医学专家,中科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出生于中医世家,不但精通中医学,西医学,生物医学,对佛医学,道医学等传统学科也深有研究,被世人誉为"当代太医的保健医师"、"当代药师佛"的称号!】
中医常将体质分为寒热,经常口干口苦、嗓子疼、大便干的人,多属于偏热体质;经常手脚冰凉、怕冷、大便稀溏的人,多为偏寒体质。

寒热本是物理现象,中医将温度概念借用来说明体质,是因为中医学有“气”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处于不同状态,外部就会表现为寒或热,具体来讲,“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这容易理解,比如一个容器中有一团密闭的气体,那么气体分子越多,就越会相互碰撞,使温度升高而表现为热;相反,分子越稀疏,温度也就越降低而表现为寒。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调节寒热从根本上是要调节气的虚实,而不是单纯地见寒用热药,见热用凉药。

体质虚寒的人常感到舒展不开,后背怕凉,一般人会首先想到附子、干姜、肉桂这些辛温燥烈的药物,吃完身体很快就温暖了。

可这种温热作用却往往不持久,这是因为机体的气不足,相当于“燃料”不足。

附子等药物仅起到点火的作用,当时是暖和,但燃料烧完以后就没办法了。

所以想从根本上解决虚寒体质,应该是以补气为主,增加机体的“燃料”。

比如补气常用的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些药性平和的药物,似乎不能点燃身体里的火,但这才是真正的王道药物,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体内“燃料”不足的问题。

同样道理,需要去火的人,也不能简单用寒凉药来解决。

寒凉药有收缩气机的作用,如果把凉药直接加到火上,会把火盖住,这样表面是不热了,其实里面还有火呢。

因此对于热性体质,需要通过泻气来调整,泻气就是要行气,给予柴胡、郁金、香附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把火散开。

火大的人平时可多做舒缓的运动,发怒时疏疏肝,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疏肝散等。

安徽省天长县中医院雍履平:
“阳虚生外寒”、“气虚则必寒”,曾有论述,而“气不足便是寒”尚无专论。

为便于临床运用,兹当议之。

1“气不足便是寒”说的由来及其意义“气不足便是寒”乃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论点,由于先贤朱丹溪认为“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从而有“气有余便是火”说
气不足---百度百科
气不足,病因病理学名词。

指正气不足。

《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气不足可见于各个脏器,如:上气不足为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

肝气不足,又称肝气虚。

指肝之精气不足的病证。

肺气不足,即肺气虚。

胃气不足即胃气虚。

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

中气不足,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不足是中医的说法,中医认为精,气,神,人之三宝。

其中的气,与健康和疾病关系密切。

因气行于体内而无形,发于体外而无影,运走自如,可知觉而不可见,因故得名。

真气之气运行于经、络、脉之中。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充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人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

当气的运动失衡时,就会引发疾病。

病因
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

肝气不足是肝气失常之一,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大病理机制。

胆气不足,又称胆虚,胆虚气怯。

病后胆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
气不足,指正气不充足;
上气不足耳鸣目眩;
中气不足就有胃肠疾病。

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

肺气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是为肺气之虚也。


《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

胆气不足,又称胆虚,胆虚气怯。

病后胆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症见虚烦不眠,口苦,常叹息,易惊恐,多疑虑,呕逆等。

《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

辨证施治
1.肝气不足
(1)证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

(2)治则补益肝肾。

(3)主方滋补肝肾汤。

(4)方药玄参、麦冬、益母草、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丹皮、复盆子、桑椹子。

2.胃气不足
(1)证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

(2)治则益气建中。

(3)主方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

3.胆气不足
(1)证候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耳鸣耳聋;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

苔白腻,脉弦滑。

(2)治则温胆安神。

(3)主方温胆汤。

(4)方药生姜(切片)、生旱半夏(捣碎)、陈皮、竹茹、枳壳、炙甘草。

4.肺气不足
(1)证候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2)治则补益肺气。

1)肺虚咳喘①主方补肺汤或人参胡桃汤。

②方药黄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冬、大枣(补肺汤);人参、胡桃(人参胡桃汤)。

2)肺卫不足易感外邪①治则玉屏风散。

②方药防风、黄芪(蜜炙),白术。

3)合并肺阳虚①治则保元汤。

②方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