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了我国冬季的菜篮子,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黄金场所。
目前,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力争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然而,海南长期来缺乏配套的保鲜与贮藏技术,严重阻碍了海南农产品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市场现状对策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的出台,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际战略。
指出海南省应充分发挥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
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一、海南农产品现状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度,降雨量1500~2300毫米,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是我国冬季的菜篮子,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黄金场所。
全省总人口817.8万人,农业人口560万人,占总人口的68.5%。
全省热带土地面积5302万亩,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
管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
海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不可替代,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海洋渔业基地。
(一)海南农产品生产状况农业是海南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农业发展,到现在海南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处于一个成熟阶段,其产品种类繁多,在全国农产品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的这个统计图清晰的展示了海南省的农产品种类。
资料来源:2011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另有来自海南省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海南的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这意味着海南农产品的经济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下面是2004年到2011年海南农业总产值增长变化表:海南省农业稳步发展,同2004年相比,2011年农业总产值增加几乎3000亿元,到现在海南的农业建设已经今非昔比,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
水产品总产量159.23万吨,比上年增长6.5%,但其在保鲜和贮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
二、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市场现状2011年海南省鲜活农产品出岛产量约为673万吨,比六年前翻2翻,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保鲜与贮藏系统,其新鲜农产品的腐烂损耗率较高,水果为40%,蔬菜达到50%60%,因而加强农产品的保鲜与贮藏技术势在必行。
~农产品采收期往往集中在某个季节,而且采收后的仍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依旧在进行着旺盛的生理活动。
农产品保鲜,就是既要维护其生命,又要抑制其呼吸作用,降低其新陈代谢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质的消耗,防治引起农产品病害的微生物感染,使农产品达到长久保鲜贮藏藏的目的。
海南省运用最广的的保鲜技术是低温冷库贮藏法和通风库贮藏保鲜法。
低温冷库贮藏法是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农产品贮藏法,主要是通过低温贮藏,减弱热带果蔬的呼吸强度,延缓代谢,从而达到保鲜效果。
其次是通过低温作用来抑制病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减缓农产品的氧化和腐败速度。
同时,低温保鲜是目前食品保鲜方式中成本最低、保鲜期较长、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
而海南省依据其自身的地理环境现状,针对于瓜菜发展了具有其本地特色的保鲜与贮藏技术——田头冷库,对此,自2007年起,政府每年出资2000万元致力于该冷库的建设,到2010年为止,全省年度落实补贴冷库企业27家,新建扩建冷库竣工投产的有美兰区绿佳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20家,新增冷库容量2.64万吨,圆满完成了年度新增冷库容量2.5万吨任务,现已建成储存量近20万吨的冷库,冷藏保鲜能力达到260万吨以上。
其操作流程为:分选—淘洗—过冷水池—冷库预冷,其冷藏温度大约为依据农产品品种确定,瓜菜一般为10℃。
通风库是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引入外界的冷空气来降温。
因此,通风贮藏库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在保鲜方面的成本,而且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但由于通风库是依靠自然温度冷却贮藏,受气温限制较大,尤其是在贮藏初期和后期,库温较高,影响贮藏效果。
由于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因而通风库贮藏保鲜在现阶段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仅适用于短期的农产品贮藏。
气调保鲜库其实质是在冷藏库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成分调节设备。
气调保鲜库比冷藏库更先进,它被认为是当今最先进的农产品保鲜贮藏设备及技术,气调保鲜在国外已广泛应用,气调保鲜库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商品性,延长贮藏期和销售的货架期。
气调库库体主要由气密层和保温层构成。
气调库采用专门的气调门,该门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气密性。
气调库建好后,要进行气密性测试。
气密性应达到196Pa压力下,降压时间不低于10~20min。
据了解,海南省将在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兴建具备有200万吨的气调保鲜冷藏库和相应的分级加工包装车间,具有日运输能力1万的保鲜物流机构等,主要引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重视农产品保鲜、贮藏、包装等,采用现代的保鲜技术进行农产品的贮藏,形成大规模的农产品经营中心。
另外,还利用防腐保鲜剂对农产品进行保鲜,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2类即化学合成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
化学合成防腐剂由人工合成,种类多,包括有机和无机的防腐剂50多种,其中我国批准可使用的化学合成防腐剂只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二氧化氯等少数几种。
而常用的天然保鲜剂主要有茶多酚、蜂胶提取物、橘皮提取物、魔芋甘露聚糖、鱼精蛋白、植酸、连翘提取物、大蒜提取物、壳聚糖等。
二氧化氯属无毒型消毒剂,一般使用浓度较小,可直接用于水果、蔬菜、肉类的杀菌、保鲜。
在流通领域中,有些不宜水洗的果蔬,可用固体的二氧化氯与果蔬一起装入包装箱,可长时间缓慢放出二氧化氯,既灭菌,又可达到保鲜作用。
经二氧化氯溶液浸泡的鱼、鸡、禽类,不仅可消除腥臭味,还可有效控制微生物生长,延长储藏期,并能保持鲜美的口味。
用二氧化氯处理禽蛋,保鲜效果亦良好,且不影响蛋的孵化。
海南绿岛明珠实业有限公司多年来,以稳定态二氧化氯应用技术为主导,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专业环保企业,也是国内最早研发应用和规模生产稳定态二氧化氯的专业制造厂商。
长期致力于稳定态二氧化氯消毒剂、保鲜剂、食品添加助剂、漂白剂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其公司月产量达60吨。
此外,家庭常用保鲜技术即使用保鲜膜,它是针对农产品采后的生理特点和贮藏要求设计的。
将采后的农产品以特定性能的薄膜进行包裹,尽可能使包装内达到适于农产品最低代谢水平的微环境并加以维持,从而达到防止病虫侵染、损伤和腐败发生的目的。
现今市场上常用保鲜膜主要是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
(1)聚乙烯(PE):用PE材料制成的保鲜膜,可以安全使用。
目前广泛使用的PE 保鲜膜尽管不含增塑剂,但它始终还是塑料制品,长时间加热肯定会有化学分子进入食物,所以建议市民最好不要在高温下使用,至少按照产品包装上规定的温度范围使用,且保鲜膜不要长期与食品直接接触。
(2)聚氯乙烯(PVC):常被超市用来包装熟食、蔬菜、水果、面包、糕点、半成品等。
在这3种保鲜膜中,最应引起消费者注意的就数聚氯乙烯(PVC)膜了,而用PVC材料制成的保鲜膜不应该接触油脂,也不可以加热,需谨慎使用。
因为在常态下,聚氯乙烯(PVC)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聚氯乙烯保鲜膜在微波炉加热后或包装过热及油性大的食品时,会析出有害物质氯化氢,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3)聚偏二氯乙烯(PVDC):主要用于一些熟食、火腿等的包装,但PVDC由于价格较高,制膜工艺技术难度大,因此市场上以其为原料生产的保鲜膜较少。
市场上最常见的还是PE和PVC,熔化的温度分别为127℃和120℃,而微波炉里的温度往往高达200℃~300℃,保鲜膜容易熔化到食品中去。
三、海南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存在问题目前,海南省的农产品的产后产业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地产、地销,季产、季销;流通上具有封闭性,市场流通范围狭窄;在农业上投入的主体力量放到了产前,重量轻质,忽略了同时发展农产品的产、贮、运、加、销的产后产业,产前与产后发展不协调。
产后产业已经成为制约海南省农产品大发展的“瓶颈”,进而影响海南省的农产品参加到国内外商品流通的大循环,使产品出现假性的过剩,加剧了农民“卖难”的问题。
国外的保鲜产业开始就是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支撑的,农产品从采收—商品化处理—运输—贮藏—销售整个过程都是在冷链(冷藏库或气调库、冷藏车)中进行的。
其冷链的附加值较大,是靠消费市场的高价位来支撑的。
然而,海南省的保鲜产业要走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
海南省现有冷库约有20万吨的贮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贮藏肉类、水产等),然而海南每年农产品的总产量就超过了1200万吨,现有的冷库即使全部用于贮藏农产品,其贮藏量不足农产品总产量的2%。
另外,根据海南省现有的经济状况,农产品在贮运过程中使用冷藏运输车的微乎其微,要达到完全使用冷藏运输车也是不现实的。
(一)农产品采后处理基础研究技术还比较薄弱(1)农产品采摘成熟度的研究滞后农产品采摘成熟度严重影响着农产品采后的保鲜,是一切保鲜的前提,因此,必须把握好农产品合适的采摘成熟度。
(2)不重视农产品采收机械损伤农产品在采收、分级、包装、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会遇到挤压、碰撞、刺扎等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的呼吸强度增强,因而会大大缩短贮藏寿命,加速了农产品的后熟和衰老。
受机械损伤的农产品,还容易被病菌侵染而引起腐烂。
因此,要避免农产品受到机械损伤,这是长期贮藏农产品的重要前提。
(3)农产品保鲜条件试验较少,不注重最佳保鲜期的研究农产品冷藏保鲜应特别注重多次试验,确定最佳的保鲜温度,保鲜过程中,要定时记录其品质变化,加强商品化处理意识,确定最佳的保鲜期。
(二)硬件建设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保鲜产业链很不完善农产品保鲜应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橘橙果实在相对湿度过高的情况下呼吸作用加强,从而使果皮组织的生命活动旺盛,造成水肿病(浮皮果),所以对这类果实在贮藏前必须稍微进行风干;然而香蕉则不同,在相对湿度80%以下时,便不能进行正常的后熟作用。
膜保鲜不同农产品,需CO2与02透气比不同。
由于农产品种类多,在实施自发气调保鲜时,各种农产品对CO2和02浓度要求差异很大,即对膜的CO2和02的透气比要求差异也很大。
要对各种农产品实现最佳气调保鲜,必须研发出高CO2和高02透气性的保鲜膜,使膜的CO2和02的透气比具有更自由的范围。
(三)农产品标准化进程滞后,影响了果蔬保鲜产业的发展(1)冷藏保鲜温度不恒定一般来说,在热带、亚热带生长的农产品或原产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其冷藏保鲜的最低温度要求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