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基础-§2-3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材料科学基础-§2-3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 Fi
2FF
YCa 代表 Y 3 占据 Ca 2 的位置, Fi' 代表填隙 F 。
四. 有序固溶体及固溶体的微观不均匀性
完全无序 完全有序 部分有序 偏聚
§2-4 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化合物是构成的组元相互作用,生成不同与任何组元 晶体结构的新物质。 化合物结构的特点,一是有基本固定的原子数目比, 可用化学分子式表示,二是晶体结构不同于其任何组元。 在以下将学习的相图中,它们的位置都在相图的中间,所 以也称为中间相。中间相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以化合 物为基的固溶体(第二类固溶体或称二次固溶体)。 中间相通常可用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式表示。大多数中 间相中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属于金属键与其他典型键(如离 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键)相混合的一种结合方式。因此, 它们都具有金属性,也称金属间化合物。 1. 正常价化合物(Valence Compound) 2. 电子化合物(Electron Compound) 3. 原子尺寸因素有关的化合物(Size-Factor Compound)
Thanks
一.置换固溶体
(Substitutional Solid Solution)
溶质原子取代了溶剂 中原子或离子而形成的固 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MgO-CoO MgO-CaO PbTiO3-PbZrO3 Al2O3-Cr2O3
Al2O3晶体中溶入一定量Cr2O3 生成红宝石,可以用作饰品及激 光器。
拓扑密堆相(TCP相)
同种类的等直径原子球堆垛,配位数最大为12,最大 致密度为0.74。如果都是金属原子(性质接近),尺寸尽 管有一定的相差,以大小原子的一定比例搭配(固定的原 子比),形成的新相配位数大于12,或致密度大于0.74, 统称为拓扑密堆结构相。
属于这类结构的有:β -W结构、Laves相、σ பைடு நூலகம்结构等。 结构的细节从略。
一. 正常价化合物
两组元服从原子价规律而生成的化合物。 通常是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组元间电负性差起主 要作用,两组元间电负性差较大,它们符合一般化合物的原子 价规律。 结合键为离子键:MnS、Al2O3、TiN、ZrO2等; 结合键为共价键:SiC; 少数也有金属键:Mg2Pb。
结构:NaCl、CaF2
§2-3 固溶体的晶体结构
固溶体(Solid solution ):一些元素进入某一组元 的晶格中,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形成的均匀相。
无限固溶体 按固溶度分 有限固溶体 置换式固溶体 无序固溶体 按溶质原子所占位置 按原子排列的程序性分 固溶体 有序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 : 有限固溶体 端际固溶体初极固溶体 : 以纯金属为基的固溶体 按基体类型 次级固溶体 : 以金属间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
三. 尺寸因素化合物
主要受组元的原子尺寸因素控制,通常是由过渡族金属 原子与原子半径小于0.1nm的非金属元素碳、氮、氢、氧、 硼所组成。由于非金属元素(X)与金属元素(M)原子半径比不 同,结构也有所不同。 当rX/rM<0.59时,形成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化合物,如 fcc、bcc、hcp或简单立方,通常称它们为间隙相,相应的 分子式也较简单,如M4X、M2X、MX、MX2等。 当rX/rM>0.59时,形成的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也较复杂, 通常称它们为间隙化合物,相应的分子式也较复杂,如钢中 常见的Fe3C、Cr7C3、Cr23C6等。
四. 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原子键合和晶体结构的多样性,使得 这种化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已日益受到人 们的重视,不少金属间化合物特别是超结构已作为新的功能 材料和耐热材料正在被开发应用。 具有超导性质的金属间化合物,如Nb3Ge、Nb3Al、Nh3Sn、 V3Si,NbN等; 具有特殊电学性质的金属间化合物,如InTe-PbSe、GaAsZnSe等; 具有强磁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如稀土元素(Ce、La、Sm、 Pr、Y等)和Co的化合物;
注意例外:PbZrO3-PbTiO3系统。
(3)电价因素 连续固溶体必要条件:原子价(或离子价)相同;多组元 复合取代总价数相等,电中性。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价态不同,则最多只能生成有限固溶体(满足尺寸条 件前提下)。 在生成有限固溶体条件下,价态差别越大,固溶度降低。 Cu溶剂: Zn 2价 —— 38%;Ga 3价 —— 20% Ge 4价 —— 12%;As 5价 —— 7% 高价在低价中的固溶度 > 低价在高价中的固溶度。
具有奇特吸释氢本领的金属间化合物(常称为贮氢材 料),如 LaNi5、FeTi、R2Mg17和R2Ni2Mg15。 具有耐热特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如Ni3Al、NiAl、 TiAl、Ti3Al、FeAl、Fe3Al、MoSi2、NbBe12、ZrBe12 等,不仅具有很好的高温强度,并且在高温下具有比较 好的塑性; 耐蚀的金属间化合物,如某些金属的碳化物、硼化物、 氨化物和氧化物等,在侵蚀介质中仍很耐蚀,若通过表 面涂覆方法,可大大提高被涂覆件的耐蚀性能;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和消震性的金属间化合物, 如 TiNi、CuZn、CuSi、MnCu、Cu3Al等,已在工业 上得到应用。
(2)晶体结构类型 连续固溶体必要条件: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不是充分 条件)。
晶体结构不同,最多只能形成有限型固溶体(满足尺寸 条件前提下)。
MgO-NiO、Al2O3-Cr2O3 、ThO2-UO2 、Cu-Ni、Cr-Mo、 Mo-W、Ti-Zr:连续固溶体。
Fe2O3—Al2O3,=18.4%,有限固溶体。
溶解度:一般都很小,只 能形成有限固溶体。 影响因素:原子半径和溶 剂结构。
间隙固溶体类型 ① 原子填隙: 金属晶体中比较容易发生,原子半径较小的 H、C、 B 等元素易进入晶格间隙中形成间隙型固溶体,钢: C 溶于 Fe 中 。 ② 阳离子填隙: 大部分无机离子晶体不容易出现,仅少数情况下能 够发生。 CaO 加到 ZrO2 中,加入量 < 15% 时且 1800C 才 生成: ZrO ''
2CaO 2 Ca Zr Ca i 2OO

Ca " 代表 Ca 2 占据 Zr 4 的位置, Cai 代表填隙 Ca 2 。 Zr
③ 阴离子填隙:
阴离子填隙很难生成,但却是CaF2型主要缺陷类型。
将 YF3 加到 CaF2 中,形成 (Ca1-xYx)F2+x:
YF3 YCa CaF2
质点尺寸、晶体结构和电价因素的影响
类 别 连 续 有 限
质点尺寸
晶体结构 相同
电价 相同
<15% <15% 15%<<30
% >30%
二者中至少有一个不同 二者可同可不同
不生成
二者可同可不同
三. 间隙固溶体 (Interstitial Solid Solutions) 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 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 间隙固溶体(填隙型)。
二. 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影响因素
(1)质点尺寸因素 —— 决定性因素。
从晶体结构的稳定观点来看,相互替代的质点尺寸 愈接近,则固溶体愈稳定,其固溶量将愈大。
r1 r2 r1
经验证明:
当<15%时,溶质和溶剂之间有可能形成连续固溶体;
当=15~30%时,溶质和溶剂之间可以形成有限固溶体; 当>30%时,溶质和溶剂之间不生成固溶体,仅在高温 下有少量固溶。
电子浓度因素: 电子浓度e/a越大,溶解度越小。e/a有一极限值,与溶剂晶体结 构有关。一价面心立方金属为1.36,一价体心立方金属为1.48。
(4)电负性因素 电负性相近,有利于固溶体的生成。
电负性差别大,倾向于生成化合物。
以 0.4 作为边界条件。 (5)温度 虽是外因,对固溶体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温度升高有利于固溶体的形成。 (6)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和键性
性能特点:熔点、硬度、 脆性较高。
二.电子化合物 电子浓度:在金属材料(合金)中,价电子数目(e)与原子数 目(a)之比。由于溶质和溶剂的价电子数可能不同,电子浓 度 e/a = VA(1-x) + VBx。其中x为溶质的原子百分比浓度 (摩尔分数),VA、VB分别为溶剂和溶质的价电子数。 这类化合物大多是以第Ⅰ族或过渡族金属元素与第Ⅱ 至第Ⅴ族金属元素结合而成。它们也可以用分子式表示, 但大多不符合正常化学价规律。键型:金属键(金属-金 属),有金属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