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除草剂分类和使用方法

除草剂分类和使用方法


2. 间接:
主要指助长病、虫的发生与蔓延等方面 所造成的损失。田间、地边、路旁等处的杂 草,是病、虫栖息的场所,可诱发某些病、 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野燕麦:赤霉病;
芥菜:甘蓝菌核病和棉蚜、萝卜蚜寄主;
紫花地丁:棉蚜的交替寄主。
3. 其他影响
在小麦的机械收获作业中, 常因杂草量大而影响机械收获的 速度和质量,加大作业成本,减 少经济效益。
1932年,选择性除草剂二硝酚与地乐酚 的出现,开始进入了有机合成化合物领域;
OH NO2 CH3 NO2 OH CHCH2CH3 CH3 NO2 二硝基邻甲酚 NO2 二硝基-邻仲丁基-苯酚
DNOC 1932年,法国
地乐消Dinoseb
1942年,2,4-D问世,开创了除草剂 发展的新纪元。
OCH2COOH Cl
第三节 除草剂选择性作用原理
要求: 具备特殊的选择性或是适当的使 用方式而获得。
一、 位差选择与时差选择(人为选择) (一)位差选择
利用作物和杂草现在土壤中或空间位 置的差异而获得的选择性。

1. 土壤位差选择
利用作物和杂草的种子或根系在土
壤中分布的深度不同而获得的选择性。 为达到此目的,有以下施药方法。
(一) 土壤处理法
1. 播前土壤处理
(1)播前土表处理:主要在稻田,旱地 少用,如插秧前; (2)播前混土处理:避免挥发和光解, 达到提高药效、延长持效期目的。
2.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利用利谷隆、敌草隆防除大 豆田(播种深)杂草(土壤表 层)。
3. 苗后土壤处理 如水 稻插秧后使用丁草 胺 、杀草丹。主要对萌发期杂草 有效,对已经长出的杂草则效 果很差,需进行茎叶处理。
该类除草剂对植物缺乏选择性或选 择性小,因此使用时不能将它们直接喷 到生育期的作物田内,否则草、苗均受 到伤害或死亡。如百草枯、草甘磷、五 氯酚钠。 可用于休闲地、田边与路边、机场 等,也可利用“时差”或“位差”来选 择性除草。
2. 选择性除草剂: 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有些除 草剂能杀死某些杂草,而对另一些 杂草无效;对一些作物安全,但对 另一种作物有害。 可以简单点来说,就是只杀杂 草而不伤作物,甚至只杀某一类杂 草,如2,4-D、苯磺隆
Cl N C2H5NH N N NHC2H5 玉米酮 C2H5NH N N OH N NHC2H5
玉米酮[(2,4-二羟基)- 甲氧基-1,4-苯并亚嗪-3-酮]
玉米根系能在吸收西玛津后迅速地 将其变成羟基化合物,从而解毒。解毒 反应必须有玉米酮[(2,4-二羟基)- 甲 氧基-1,4-苯并亚嗪-3-酮]的参予。
(三) 利用位差遇事要方法等的综合选择性
插秧缓苗后可 安全有效地使用丁 草胺、禾草丹。 1. 杂草敏感; 2. 撒施,药剂不粘 附在秧苗上 3. 药剂固着在杂草 萌动的表土层,秧 苗根系和生长点接 触不到。
二、形态选择
利用杂草和作物外部形态结构的差 异而获得的选择性。 如用 2,4-D 丁酯在小麦(单子叶作 物)田采用喷雾方法防除多种阔叶杂草 (双子叶植物)
可乐津
草达津
西玛津
植物吸收可乐津后,经N-脱烷基酶系(MFO酶)的作 用而脱烷基成草达津和西玛津。 而棉花、茄科植物、胡萝卜等体内这种脱烷基的能力 很低,很少可将可乐津转变成西玛津,因而比较安全,而 大多数杂草迅速地完成这种改变,因而被杀死。
植物吸收可乐津后,经N-脱烷基酶 系(MFO酶)的作用而脱烷基成草达津 和西玛津。 而棉花、茄科植物、胡萝卜等体内 这种脱烷基的能力很低,很少可将可乐 津转变成西玛津,因而比较安全,而大 多数杂草迅速地完成这种改变,因而被 杀死。
(1) 生长在田间的杂草:夺取水 分、养料、日光的能力>作物,强烈抑 制作物的生长发育;
(2) 寄生杂草:直接吸收作物体 内的营养物质,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 品质。
FAO统计:全世界因草害,作物减产达 200亿美元。 美国:病、虫、草害的损失减产达120 亿美元,其中虫害28%、病害27%、线虫 3%、草害42%。 中国:15亿亩耕地中,草害面积达3亿 亩以上,仅陕西野燕麦危害导致减产1亿多 亩以上,减产粮食150亿斤。
如何控制和消灭草害,是当 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 题。
二、Development of weeds chemical control
除草剂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9 世纪末期: M.L.Bonnet 发现硫酸铜 能防治麦田十字花科一些杂草,开始了人们 对化学除草的探索。 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使用的除草剂都 是无机金属盐和酸(硫酸亚铁、氯酸钠、硫 酸及砷化物),它们的除草作用主要是依靠 其腐蚀性,因此,用量大、选择性差、杀草 谱窄、成本高、使用不便。
(1) 播后苗前处理
利用除草剂被吸附固着在表土层( 1 ~ 2cm 深 度)而不向深层渗透的特点(形成一层毒土层), 抑制表土层内杂草的萌发或杀死刚萌发的杂草。 而作物种子位于毒土层下面,因而能正常萌 发;作物萌发后穿过毒土层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 阶段作物幼芽已有一定抵抗能力。
要求:
(1)除草剂具有很弱的淋溶性; (2)作物种子易于适当深播;
目前状况:
美国以除草剂为主,占45%; 欧洲占26.3%; 远东14.9%; 中国占8.9%。
化学除草剂的优点: 高效 省工 增产 机械化作业。
第二节
除草剂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分类方式很多,主要以作用方 式、作物体内的传导性、使用方法 和化学结构等进行分类。
一、 根据作用方式
1. 非选择性除草剂:
不同植物形态差异造成的选择 性比较局限,安全幅度较差
1. 叶片特性:双子叶或单子叶
2. 生长点位臵:单子叶位于植物茎部 并被叶片包被,不容易伤害;阔叶 杂草生长点位于顶部或叶腋处,易 直接受伤害。
3. 生育习性(往往产生位差选择)
三、生理选择
植物的茎、
叶或根系对除 草剂的吸收和 传导性差异。
四、生化选择
(3)土壤应为非沙质土壤。
(2) 深根作物生育期土壤处理
即在作物生长期内施药处理土壤,生 长在毒土层的浅根性杂草被杀死,而作物 根系远离毒土层,因而安全。 此外,在果园可用茎叶处理(喷雾)法 防除果树行间杂草以及在农作物生育期采 用定向喷雾或防护喷雾法防除行间杂草, 也是利用了位差选择的原理。
利用土壤位差除草剂杀死浅 根性杂草而无害于深根作物
2. 空间位差选择
生育期行间处理法
一些行距较宽且作物与杂草有一定高度比的作 物田或果园、树木、橡胶园等可采用定向喷雾 或保护性喷雾措施。 利用作物与杂草的高度不同也可获得选择性。 如应用草甘磷涂抹法防除高于作物的农田杂草。
(二) 时差选择
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的时间差异而获 得的选择性。 例如:用百草枯或草甘磷在作物播种 或插秧前处理,可杀死已萌发的杂草,而 由于它们在土壤中可迅速被钝化,因而可 安全插秧或播种。目前应用这一技术面积 最大的作物是免耕油菜田。
第五章
除草剂( herbicide)
第一节


一、What is the weeds?
杂草的危害性:
1. 直接:
主要指田间杂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 面所造成的损失。 ①有些杂草,全株或一部分有毒,混入 粮食或饲料中,能引起人畜中毒; ②有特殊气味的杂草,混入饲草中饲养 乳畜,能使乳品变质改味,降低使用价值。 ③由刺芒的杂草,往往影响家畜的健康 和皮毛质量。
1965 年 ICI 公 司发现 了联吡 啶类除 草剂百 草枯 ( paraquat )和敌草快( biquat )的除草活性, 促进了吡啶酮类除草剂发展。 20 世 纪 70 年 代 中 期 发 现 禾 草 灵 (disclofopmethyl)的除草活性后,通过结构改造及衍生合成, 很快开发出芳氧苯氧丙酸及环己烯二酮类除草剂。 1974 年发现草甘膦( glyphosate , roundup ), 促进了有机磷除草剂的发展,为除草剂新品种的 筛选和合成开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微生物制剂 的研究,开发出了有机磷除草剂双丙氨膦 (bialaphos)。
五、 可利用安全剂获得选择性
安全剂的机理:主要是促进作 物对除草剂的解毒代谢。 例如 R25788 加入茵达灭可提高 玉米根系中谷胱甘肽 -S- 转移酶的活 性,加速解毒的速率。
必须注意两个基本点: 1. 各种选择原理都是建立在一定剂 量基础上,而剂量大小本身就是一 种选择性; 2. 任何一种除草剂的有效合理使用 都是基于多种选择作用共同的结果 ,其选择原理应具体分析。
杂草或其它作物很少含有玉米酮, 因而敏感。
2. 利用除草剂在作物和杂草体内所经 历的活化反应差异而得到的选择性
有些除草剂本身对植物无毒或毒 性很低,但在体内经过酶系的催化可能 变成有毒物质。这种活化的能力和速度 差异造成了作物和杂草上对除草剂的选 择性。
如:可乐津,本身无杀草活性。
Cl N (C2H5)2N N N N-脱烷基酶系 N(C2H5)2 C2H5NH N N Cl N N-脱烷基酶系 N(C2H5)2 C2H5NH N N Cl N NHC2H5
选择性是相对的,这与用药量及 植物发育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典型的选择性除草剂2,4-D,当其 用量过大或过早时,就可能成为灭生性 除草剂。 相反,五氯酚钠属于非选择性除草 剂,但当其使用得当,也可成为选择性 除草剂。
二、根据植物体内的传导性
1. 传导型除草(内吸性)
接触到植物后,可渗入到植物体 内,通过植物的输导组织,由局部传遍 全株,破坏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而造成 死亡。 例如燕麦灵等,可被根、茎、叶 、芽鞘吸收。
Cl 2,4-D
1951 年发现灭草隆 (monuron) 后,促使迅速合成 与试验了许多个脲类化合物,因为脲分子易被多 种取代基取代。 1952年发现了均三氮苯的活性,1958年开发的莠 去津( atrazine )在除草剂的杀草谱上得到突破, 其杀草谱明显扩大,使均三氮苯类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所有均三氮苯类都是在三氮苯环 2 , 4 位有 取代基,导致迅速开发出一系列新品种 1960年发现敌稗(propanil)是除草剂选择性的 重要突破,从植物不同科间选择性发展到属间选 择性,促进了一系列防除单一杂草的除草剂燕麦 灵(barban),新燕灵( carbyne)等品种的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