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优质课《浮力》说课稿

最新优质课《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贵定四中 : 杨胜培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浮力是在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
1.1、知道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1.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1.3、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1、在探究浮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2、在定性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以及流体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对浮力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有关浮力的错误认识,且对于浮力现象解释不清楚。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但通过实验和推理获得新知的能力不强。

四.教法学法分析
我以贵定四中的“253”五步有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为达成教学目标,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还融入了学生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这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那老师再拿出几件物体当场演示实验,引出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纠正学生对浮力的错误感性认识,得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图10.1.1 图10.1.2
(二)新课讲授:
1、浮力的概念
探究一:浮力的方向如何?
1.教师演示,如图10.1.3将细线两端分别固定在兵乓球和重物,然后如图10.1.4所示将塑料瓶底面一端垫高,使其倾斜。

分析两种情况下兵乓球的受力情况。

图10.1.3 图10.1.4
设计意图:教科书只说浸在液体中物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但没说具体是怎样的向上。

学生观察细线,细线仍然在竖直方向被拉直。

引导学生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实验中浮力产生的效果,得出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
学生此时的想法不一,有认为受到浮力的,也有不少学生会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的浮力。

1.教师引导: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学生观察示数。

用手给石块一个向上的力,观察示数有何变化?
2.学生设计实验:用铝块代替石块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引导学生思考:把铝块浸在水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有没有变化?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这说明了什么?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减小量实际表示了什么?
学生此时明白:石块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受到水给的浮力。

师生共同总结: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叫浮力。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掌握称重法。

探究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验1.当塑料瓶平放在水中,塑料瓶左右两侧的薄膜凹进的程度怎样?
当塑料瓶竖放在水中,塑料瓶上下的薄膜凹进的程度怎样?
设计意图:在玩中学,通过课堂提问将知识深入,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实验2.去底的透明塑料瓶口朝下,在其下端再接塑料瓶口,使得学生在图10.1.5所示实验中,明白兵乓球不动,是只受到水给它向下压力。

在图10.1.6所示实验中,乒乓球向上运动,这是因为乒乓球下面积满了水,乒乓球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又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图10.1.5 图10.1.6
设计意图: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能够加深认识,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有效攻克难点。

探究四: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游戏:如图10.1.7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每组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设计造船。

并观察交流船只的差异,讨论,大胆猜测,交流讨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身边的器材,创设理想的诱发环境,拓宽学生思路。

图10.1.7 图10.1.8
2. 体验:如图10.1.8 让学生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
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浸在液体的体积、深度等因素有关系。

设计意图:运用身边的器材,创设理想的诱发环境,拓宽学生思路。

3.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并引导学生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

按要求设计实验报告。

4.如图10.1.9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关系;
(2)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关系。

探究猜想1 探究猜想2 探究猜想3和猜想4
图10.1.9
设计意图:以往实验繁琐,有四组对比实验,如图10.1.9所示,学生做完一个立马接着做下一个,容易忘记刚刚前面几步做了哪些实验。

通过利用不锈钢架子,将4组实验全部放在一个平台当中,学生操作简单,一个人也可以迅速做好。

而且实验数据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出,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可以节约课堂上时间,实验中巩固复习控制变量法。

(三)迁移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潜艇陷入海底的沉积物中,船员把潜艇水舱中的水全部排出,潜艇丝毫不动。

能否他们想出摆脱困境的办法吗?
小组讨论,得出原因:潜艇陷入海底,未受到潜艇下表面的压力,船不能上浮。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理念。

(四)梳理总结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2.帮助学生建构勤于动手、学以致用物理基本观念
(五)板书设计
§10.1 浮力
一、浮力:
A B C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方向:竖直向上
符号:F浮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不同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五)课后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