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一]讲明白太极拳的道理,用我简单的道理来验证太极拳的古理论。

我讲的是螺旋、是杠杆、是切线,它们的原理是非常简单的,你给别人说"内功",他听不懂,你给他讲“阴阳”他也听不懂,讲阴阳、说八卦,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道则非常道,名则非常名无论怎样,他也不明白,所有这些阴阳平衡,这些东西,他都不懂行。

如果你说杠杆、一个支点、一个力臂,他就全懂了,说切线,他懂了,第一,它有精妙的本质,太极拳理论以中国的易经为理论基础。

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第二,它以黄帝内经为健身基础,通经活络。

有个电视广告是指通经活络的,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非常有道理,它以健身为基础,太极拳有很大的健身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它以戚继光的练兵新法为搏击基础。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他在抵抗倭寇侵略时编的三十二式练兵新法,而陈王庭在创拳时取戚继光练兵新法中的二十九式,十分之九被取进来。

太极拳的理论可以在各方面上起到作用。

太极拳这种东方独特的运动,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相信,在全世界,以后不会有一个拳种、一个体育项目,能和太极拳相比美了。

太极拳是东方的圣经、活动的雕塑,是流动的山水,是抒情的音乐,非常美,非常有皇家气概。

有的把太极拳的原理用于企业管理,太极拳有利于行,太极拳与书法,太极拳用于家事,等等,都使用太极拳艺术,试想两夫妇间也是在打太极拳。

她柔了,你就刚,她刚了你就要柔,两个都刚那就完了,长时间的相处,必然要刚柔相济。

如果两人之间搞得很不好,有意见了,也是太极拳没有打好,你化不了了,矛盾就出来了,太极拳打好了,你想通了,也就没有什么了。

社会上方方面面都是在打太极拳,那么真正的太极拳,内容是什么呢?是你心灵的感应,比如你到庙里拜神,释伽牟尼像,在你心中是什么呢?是你对他的尊敬,对他的崇拜,如果你不信他,什么也不是了。

如果他真从神台上走下来,那你有多么的吃惊,可能把你吓坏了。

你心中认为他是佛,那就是佛,那么所有练太极拳的,太极拳就在你心中。

你认真的练习就有好处,不一定非要把人打倒,不一定要著书立传,成为大师,你只要把自己调理好了,就你自己来说,你已经成功了。

那么真正的太极拳,内容是什么呢?是你心灵的感应,比如你到庙里拜神,释伽牟尼像,在你心中是什么呢?是你对他的尊敬,对他的崇拜,如果你不信他,什么也不是了。

如果他真从神台上走下来,那你有多么的吃惊,可能把你吓坏了。

你心中认为他是佛,那就是佛,那么所有练太极拳的,太极拳就在你心中。

你认真的练习就有好处,不一定非要把人打倒,不一定要著书立传,成为大师,你只要把自己调理好了,就你自己来说,你已经成功了。

太极拳的科学性、实用性、建设性。

掌握了太极拳梢节领劲的方法,接手不是太难,当然也不是很容易,你知道了先进的方法,还是要多练,太极拳它还是一个肢体语言,你只有通过肢体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要梢节领劲,要想做到梢节领劲,还必须做中节定位,也就是肘定位、膝定位、根节要放松,以前我们讲过:"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

比如用手拿人,你大臂的夹角要有一定的角度,定形了,不能改变,向里收成了锐角成了卸肩,向外翻夹角大了,成了钝角,夹肩,你的力到肩就断了,向上叫耸肩,向后收也不行,所以正确的叫坠肘沉肩,说起来很容易,在实际中解决起来是非常难。

练太极拳是不是光为锻炼身体?人是追求上进的生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断的追求就只有追求太极拳的搏击术。

搏击术是太极拳的核心所在创造太极拳那位老祖先,他一定是为了搏击,他不是为了健康,也不是为了休养和养性,最初他是为了打人。

后来的武术家发现它可以健身、可以修身、可以养性,等等功能发挥出来了。

但是,如果没有搏击术,太极拳就没有价值了。

要学会搏击术,就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上肢运动我说过,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劲,后乍腋下空,有一个检验上肢技术的标准方法,是夹肩、卸肩、耸肩",这三种情况在练拳中不出现,在搏击中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在搏击中你对别人没有威胁,是因为你违反了这个规律。

以弱胜强,别人强了你赢不到,那就是你的搏击术有问题,而梢节领劲就解释了这个问题,梢节领劲可以使你的爆发力更整、更快,还可以使你的转动半径最大。

所以,上肢要求五指领劲,下肢要求五指抓地,膝盖弯曲,定位,委中穴不软,要承得起力,胯部要松,做到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你就可以身备五张弓,你可以遇敌即发,你可以轻灵园活,进退有转换,往返有拆迭,这就是纲,知道纲以后就可以纲举目张。

怎样才能很好的放松呢,一个自然人到太极拳高手,它有几个过程。

陈式太极拳的方法:第一、叫求掤摧僵,要求掤劲。

如果没有掤劲,就不是太极拳。

首先你要做好梢节领劲,练缠丝劲,杨式则练抽丝劲。

缠丝和抽丝的区别我们就不细讲了,其实它们都为螺旋的"缠"即"掤"也。

如缠毛线团,越缠越大,涨大了,我们叫它膨胀。

太极拳的膨胀就是日后棚劲的基础,不能用单向的拙力,要螺旋的,通过缠丝劲的练习,才能练出"掤劲"。

那么顺缠是什么呢?正确的顺缠是拍、拿、引、化,一定要五个指头都有合上,这样形成了掌心空、虎口园、大指合,注意的就是小指须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

逆缠就是大指领劲,其它手指递个跟上,收拢后也形成掌心空、虎口园、小指合,中间的关节要曲,不能伸直,太极拳掌多,拳少。

陈式太极拳有五锤,应该说叫太极掌。

要想学习陈式太极拳的搏击术,就要练缠丝劲,要通过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方法来练习,久而久之就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讲,手是弓把,肩是弓把,肘是弓背,弓背受的力大,只要弓背在(掤劲在),就好办,所以肘要定位,下肢、脚是弓把,膝是弓背,膝也要定位,这样就形成了你身体的四张弓,剩下的就是身弓,最大的一张弓,从劲椎到尾椎,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本来有5节,后来变成了1节,尾椎有5节也随人的生长而变成1节,胸部和腰部形成弓,太极拳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身体形成了第五张弓,以腰弓为变化,腰弓破坏了。

什么都没有了,手弓破坏了,只要腰弓还在,可以卷土重来,有的人被推成那样了,他就是不倒,是因为他腰弓没有被破坏,手弓也很重要,因为各种打击都靠手弓来完成,所以练拳时要尽量做到身备五张弓。

太极搏击术有一个明显的要求是:能动手时不动肘,能动肘时不动肩,能动肩时不动腰,能动腰时不动步。

考虑公转和自转,手对腕,手为自转,腕为公转,手腕对肘,手腕为自转,肘为公转,肘对肩,肘为自转肩为公转。

臂对腰,臂为自转,腰为公转。

下关节和上关节,下关节为自转,前关节为自转,如此类推,脚为自转,膝为公转,膝对腰,膝为自转,腰为公转。

腰是公转的核心,腿的作用除了要迈步外,还要承担你的重量,但它又不可能象手一样,可以眼花瞭乱,千变万化的变化。

太极拳正是因为它也有公转和自转,它的搏击术,它的套路变化,才会有精彩分成,使人眼花瞭乱。

太极拳的虚实定义:"手下沉为重,上升为轻,不管你多大力量,向上打勾拳,也是轻手,用一点力向下,也是重手,以上下的角度来分轻重,不是以人力量的大小来分轻重,我们规定为:"上升为轻,下沉为重。

"两手平行运动身向左转,左手为重,向右转,右手为重。

换句话说,身向左转,重心在右。

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条,金鸡独立,因左手在上,左腿也上升,违背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那么第三条是独立支撑者,对称手不管在高在低在左在右,皆为重手"。

这三种现象基本包括了太极拳的虚实,如果还不全面的话,在静止时,高者为轻,低者为重,通过这三种规律来检查太极拳的虚实.太极拳与健康,梢节领劲,两头卷曲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通过梢节领劲,两头卷曲,不断地练习你的梢节,使大脑不断地指挥你的梢节神经,出现老像就会延缓些。

最终你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练出太极拳的化劲,把太极拳的特点,通过你自己的形式体现出来,让人看了是艺术的享受,意味无穷。

老师从不强调走架配合呼吸。

而是自然呼吸。

只是强调丹田内转。

无形指挥有形。

我认为您的老师在这一点上是很高明的。

如果他已经给你讲到丹田内转的诀窍了,那还真挺深的呢。

不强调走架配合呼吸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在你练拳过程中应该把它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运动的一部分。

不必强调着意如何如何,你练多了,自然就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了。

可以留心一下,蓄的时候是不是都在吸气,发的时候是不是都在呼气呢?如果是,那就已经成为习惯了,还用可以强调吗?你在练拳时,是不是该跳起的都跳了,该跃出的都跃了?二起脚有没有跳起来,玉女穿梭有没有跃出去。

如果没有这一步,讲丹田内转早了点?不过老师讲了应该就是适合你的,不要有怀疑,连就是了。

陈式讲缠丝劲,这是文人起的好听的叫法,其实这个叫法反倒容易让人误解,实际上,陈发科公更形象的称为拧麻花劲。

练拳无处不缠丝,怎么缠?难道连演手捶这样的直拳都有缠丝劲吗?是的,有。

因为从字面上看,缠字多半理解为围绕着一个轴缠。

可是真正的所谓缠丝是指全身的轴向自转。

就好象一根麻花一样的拧劲。

这种以骨骼为轴向的自转转动是陈拳特有的。

陈拳强调全身协调联动的拧劲转动,是为缠丝。

以掩手拳为例,从腿部的双腿内外缠,腰部的拧动,大小臂的内缠联动发出才是标准的掩手拳。

陈氏太极拳的架子保持太极拳最真实的原貌。

举个例子,挤。

陈氏太极拳的挤,力在掌根,在手太阳。

而不是在手背。

杨拳的手背去挤,不能说错了,但是已经不是原来四正四隅,八种劲路的本意了。

我基本上都按照老师所讲在练。

拳架基本规范。

但是体会不到丹田内转。

缠丝劲能体会到。

松活弹抖也能做到。

可完全体会不到气发丹田、大小周天等。

是否练拳时间不长,将来能体会到?老师说我算聪明的。

练陈拳十个人能练出一个像样的以不错了。

真的这样难吗?陈鑫"太极拳缠丝法也""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切中肯綮,令我常记不忘.他强调的是1,有形必缠.2,以缠运中气,即以形导气。

关于八门劲,我个人认为是弸劲的8种用法。

但是并不特别强调发劲部位。

而且,太极拳劲发在腰腿,而不在稍节,到了手上,手心手背的区别有,却不大了。

有位老师傅说过,太极拳练在身上,别练在手上,我本人深以为然。

比如靠劲,大家都知道肩靠,背折靠等,但是我们把拳头伸出去,合住劲,不一样能发出靠劲吗?缠丝不是体会来的。

是你要做出来的。

在练拳的时候,打出缠丝就有缠丝,没打出就没有。

有了缠丝的观念才能有缠丝的动作,有了缠丝的动作才有丹田的搓摩,气机的产生。

我说的缠丝,不是局部的转动,而是整体的,以丹田为核心的缠丝。

老师傅讲高手打完拳,地上的脚印都是一个个小圆圈——脚跟碾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