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促进重庆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规范村镇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提高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国家建设部《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有法规、条例的精神,特此制定《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1.2本导则所指村镇包含村庄和集镇。

村庄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按其地位可分为中心村或基层村,隶属于建制镇或乡(民族乡)。

集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1.3本导则所指村镇规划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

其编制应当以区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协调。

编制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致,一般近期5年左右,远期10年至20年。

1.4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重庆市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5本导则适用于指导重庆都市区、远郊区县(含自治县、市,以下简称区县)和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的村镇规划编制。

2、总体规划编制2.1内容及要求总体规划,指乡镇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主要内容包括:乡、镇行政区域内村庄、集镇的布点、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镇交通、供电、邮电、燃气、给排水、商贸市场、教育、环保、环卫、绿化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工副业生产基地的分布和主要公共建筑设施的配置。

2.2指导思想1)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与相应的上一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规划城乡发展空间。

城镇扩张、产业园区建设、交通通道、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需要对村庄建设进行控制的区域内,规划不宜再保留或安排新的村庄建设点;3)与村庄规模调整工作紧密结合,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规划方案。

布点规划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盲目求大、过分集中而造成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也要避免迁就现状布局而造成过于分散;4)与当地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下山脱贫紧密相结合。

对于那些地处高山,交通不便,水电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生存环境恶劣,缺乏致富门路的村庄,要根据“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下山脱贫要求,规划分期分批予以搬迁;5)与防洪等其它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相衔接。

现状属于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村庄,必须要作出搬迁规划。

新建村庄不得在存在自然灾害隐患的地段内选址;6)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水平;7)与区域交通、农田水利等专业规划相衔接,努力改善村庄的对外交通条件和水环境质量。

2.3基础资料收集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必须对区域内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理位置、地形、区位、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重要地质灾害的评估等资料;2)行政管辖范围、行政区划、行政组织机构等资料;3)人口和劳动力资料;4)矿产、农业、林业、水利、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资料;5)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区域基础设施资料;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资料;7)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资料;8)生态环境质量资料;9)建制镇、集镇、村庄现状性质、职能类型资料;10)建制镇、集镇、村庄现状规模、等级资料;11)建制镇、集镇、村庄现状分布资料;12)城镇化发展资料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13)土地利用及开发情况;14)符合规划编制要求的地形图资料。

2.4发展条件分析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应对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其发展的优势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影响村庄发展的条件的评价,对村庄发展的潜力与优劣作出判断,为确定村庄布点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应包括:1)经济发展对村庄分布的影响分析;2)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分析;3)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4)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分析5)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的分析;6)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等对村庄发展的影响分析;7)主要村庄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分析。

2.5人口发展规模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应与农业生产特点、耕作半径相适应。

按照先中心村后基层村的顺序确定,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生产工具、机械化程度、产业类型、人口密度、耕地经营规模、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等因素。

村庄人口规模大小按村庄等级的高低对应分布。

村庄人口规模的确定应与村庄重组、撤并的进程和潜在的发展能力相适应。

2.6职能类型与等级结构的确定基层村、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设有简单的生活服务设施;集镇一般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和部分公共设施。

村庄的职能主要包括职能等级的划分、职能类型的确定与分布、职能的分工与组织等。

1)职能类型: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集镇具有工业、交通、金融、贸易、商业、农业服务、旅游等职能和基层村、中心村的职能;基层村、中心村有林业、牧业、种植业、渔业、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农产品初加工业、采矿业、旅游业等职能。

2)等级结构按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一般将村庄分为基层村、中心村、集镇三级结构,其中集镇是指乡域或城镇片区的中心。

2.7确定村庄的空间布局1)确定村庄布点规划的目标根据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依据,确定村庄发展和布局的近远期目标,使村庄尽量集中布置、少占耕地、交通方便。

2)空间布局规划以相关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以所属镇(乡)为中心,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并对主要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

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撤并、迁移新建的村庄及其发展策略;确定各中心村和基层村人口规模、建设用地标准、用地规模。

中心村确定的基本原则如下:——发展条件好的村庄;——与镇(乡)区和其它中心村有合理的间距,服务半径适宜;——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有适宜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2.8基础设施规划布局1)基础设施项目配置参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基础上,可根据各村庄不同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

2)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供应、给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环境卫生)、防灾减灾等六大系统。

3)基础设施规划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按村庄等级分级配置;b.结合城镇体系规划,适度集中布置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c.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基础,逐步改造完善。

4)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村庄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根据设施特点、分析能够共享或局部共享的设施类型,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5)交通网络规划应根据相关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大交通网络规划以及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联系和交通流量,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提出交通运输网布局方案及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布局,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村庄的关系。

要提高道路、航道等级,增加公路网密度,改善交通设施,实观村村通公路,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5米,形成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并有利于管线敷设和建筑布局。

三级以上公路、汽车专用道不应穿越村庄。

村庄建设用地应全部退让到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规定的保护范围以外。

6)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在相关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根据村庄分布特点、地理条件及用水需求,合理确定村庄的用水标准和供水水源,确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合理分配用水方案,统筹安排水厂,选择供水方式,布置管网系统。

根据污水量预测和地形条件,确定村庄排水体制,统筹布置污水管网、排放口和处理设施。

村庄用水量由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绿化及市政设施用水、不可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等组成。

自来水普及率一般宜达到100%。

经济发达、村庄密度大或水资源紧缺区域应实现供水水源、管网的统一规划建设和使用,形成区域供水系统,严格按规范进行水源保护。

用自备水源的村庄应配套建设净化、消毒设施,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新建村庄或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旧区要对排水系统逐步改造,最终实现分流制。

以大区域供电系统为基础,结合区域电源和电网现状、用电量和用地负荷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量需求,统筹安排村庄电网、变电站等电力供应设施。

按照区域现代化需要,预测村庄电信业务量和电话数量,统筹安排通信设施和电信网络。

2.9社会服务设施规划1)社会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经济管理、教育机构、医疗保健、文体科技、商业服务等五大系统。

社会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层次和级别应按相关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考虑村庄的等级、规模和服务功能等综合确定,形成社会服务设施网络。

2)社会服务设施配置主要考虑以下因素:a.按村庄等级分级配置。

b.结合村庄布点,对社会服务设施(如学校、文化设施等)适当撤并;新增社会服务设施应主要安排在规划的中心村及城镇。

c.充分利用原有社会服务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2.10空间发展引导管理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以下四类区域,制定各区域和村庄规划管理措施。

1)积极发展的区域和村庄;2)引导发展的区域和村庄;3)限制发展的区域和村庄;4)禁止发展的区域和搬迁村庄。

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区域主要是文物古迹、水源地、生态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滞洪、蓄洪区、交通道路、电力高压线走廊等工程管线保护区域和今后城镇扩张、产业园区建设需要用地的范围,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易侵袭地区及其它法律法规规定的保护范围用地等。

2.11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根据区域环境保护的目标、保护和治理对策、功能区划,明确村庄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控制标准,确定需要重点整治的村庄、污染源和防治措施。

对于可能面对的灾害情况,提出防治预案与具体解决措施。

2.12近期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目标、内容、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项目等具体实施部署。

2.13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根据实施规划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提出村庄发展和布局的分类指导政策建议和措施。

2.14总体规划成果形式规划成果的形式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

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法律效力,其内容要求如下。

2.15总体规划内容要求1)规划文本(内容与格式详见第35条)。

2)村镇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0——1/10000)标明区域行政划分界限、城镇、村庄分布、交通网络、主要区域性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