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病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

致病菌检验-副溶血性弧菌.

65种。
( 缺编:K2 、 K14 、K17、 K35、 K62)
血清分型:所有副溶血性弧菌的H 抗原均相同,但是O 抗
原和K 抗原存在差异,以13种O抗原及65种K抗原将其分为 13个群和845个型。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 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 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 广泛流行。 • 2、传播途径 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 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 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 染所引起。 • 3、易感者 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 不强,可重复感染。本病多发生于夏秋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 病。近年来沿海地区发病有增多的趋势。
来源和传播途径
• 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 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 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 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出了海产 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淡水鱼等都发 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 海水是本菌的污染源,海产品、海盐、带菌者 等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本菌的途径,另外有肠道 病史的居民、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 一 。
预防措施
• 对海产品赢特别注意操作,加工前用消毒 水洗干净,接触过海产品的用具要洗刷干 净; • 最好不吃凉拌菜,若吃充分洗净,活加醋 拌 • 严格执行生熟食品分开 • 剩菜饭,食前要回锅热透
致 病 菌 副溶血性弧菌 检 验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概述
•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 盐菌食物中毒,主要是海产品。临床上以急 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 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 造成集体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 城市病例也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 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 弱。
菌体为多形态杆菌 或 稍弯曲弧菌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 嗜盐,在2~3%NaCL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无盐或食 盐>11%不能生长。 最适温度37℃,pH7.7-8.0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凸起,灰白色、混浊不透 明,表面光滑,较湿润,边缘不整齐。 在血平板上可见溶血环。 在肉汤、蛋白胨水等培养基中呈现混浊,表面形成菌


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培养基菌落特征如表9-10
3、生化特性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蔗糖。 H2S(-)、V-P(-)、靛基质(+)、精氨酸(-)
甲基红(+)、赖氨酸(+)、溶血+/ 具体生化特性见表9-11
4、抗原结构
O抗原:O1~O13
H抗原: K抗原:K1~K71
13种。
• 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 海水中可存活47天。 • 中毒食品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 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 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 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或 稍弯曲弧菌 ,有时呈棒状、甚至球状、 丝状等。单端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