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 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的含义与构 成要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 类 的传记。”
※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 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 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艺术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宗教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般地说, 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 大,因为政治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 映一定的经济基础;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 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
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 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
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 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原理的正确论断。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 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意识(social ideology)
(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2)结构 A、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 识和群体意识。
B、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 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从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 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 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 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马尔萨斯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 加”;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 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 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 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 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 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 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 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 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本章的教学重点: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本章的教学难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宗教:
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 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革 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 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性及特殊形

※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 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人类社 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每个人在历史发 展中能起什么作用?等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 存在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 变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越多越反动 →书中自有黄金屋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 在的变化。
B 、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 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 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 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 地区。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得各种社会意 识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 索。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 定论” 把地理环境看成是社 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 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土壤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 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 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 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 懒惰和贪生怕死”。因此,土 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 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 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
C、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 看, 社会意识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 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 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 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
—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 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1、社会存在(social being)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
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决定力量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 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 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