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意义、特点和新的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意义、特点和新的法律制度


“我国的监管模式原来是卫生部门一家负责,但是由于 食品生产的链条比较长,从农田到餐桌,一个部门管 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监管体制,但多 部门管理易出现管理空白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食品安全法》重新明确了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 确立了分段监管体制,主要是卫生、农业、质检、工 商和食药监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设立国务院食品 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 指导。在全程监管分段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 锁定责任,纵向要到底,横向要有边,不能留任何真 空,实现无缝对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大”。1995年10月30日,
修订后的食品卫生法开始实行,对保证食品安全、保 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 目前食品卫生领域大约有100多个规章,还有500多个 卫生标准。但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鱿鱼用氢 氧化钠浸泡,“阜阳奶粉”、“红心蛋黑心肉”等暴 露出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的不完善。 这次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可以说是由重大食品安全事 故催生出来的。据了解,现在全国的食品企业大约有 50万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2.6万家,他们的产品的市 场占有率达到72%,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食品工业化 程度和产品质量控制有直接关系。
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直接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制 度的变迁。2008年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9号总局令,决 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10月底进行三审的 食品安全法草案,随即对此进行了确认,规定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进行了针对性修改。 草案三审稿建议增加了两条规定:一是卫生部门在制定食品添加 剂标准时,要经过评估,证明食品添加剂是安全可靠的,才能列 入食品添加剂目录;二是进一步规定在食品添加剂目录之外不得 添加其他的物质,以避免非食品添加剂的有毒物质被加入。十一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三审的食品安全法草案所提出的八 处新修改中,有六处都直接针对此事件。力图改变长期以来卫生、 质检、工商、药监、农业“五龙治水”的监管制度,确定由其中 一个部门做“班长”,同时还要求负责部门必须做好食品安全的 预警,并鼓励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舆论监督。
食品安全法监管模式的转变(有以下重点):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两字之差 ,折射立法思维 更新,表明了从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食品卫 生,主要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而食品安全则涉及 到无毒无害。这是由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外在因素为主, 深入到食品安全的内在因素来进行监管,而且是全程 监管,并且导致了监管模式的转变。” 将原来的食品 卫生法转变、升华为食品安全法,超越了原来停留在 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发生的食品卫生问题,与原来的 食品卫生法相比扩大了法律调整范围,涵盖了“从农 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做 出更全面规定,在一个更为科学的体系下,用食品安 全国家标准来统筹食品相关标准,避免目前标准之间 交叉与重复的局面。
食品安全法监管Biblioteka 式的转变(有以下重点):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的全程监管要进 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进行,而不仅仅是事前 许可和事后抽检。涵盖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 和加工以及食品流通等各环节的监管机制得以 建立,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此外, 食品安全法还规定了企业自律、部门履职及社 会监督等内容确保本法的贯彻执行。
《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特 点和新的法律制度
第一部分: 《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和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世界 性难题。从2007年12月,食品安全法草案由国务院总 理温家宝签署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 议初审,再到2008年8月的二审和10月的三审,这部 广受关注的法律草案的诞生经历了三个年头。在提交 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前,国务院法制办从2004年的7月 开始着手食品安全法的立法起草工作,所以这部法律
应该说是五年磨一剑,磨了很久,因为它太重大,它
涉及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公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 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 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先后召开了7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 逐条审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了2 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审议。全国人 大常委会组织了13次立法调研,立法过程中征 求了31个省市区的意见。食品安全法的诞生, 是对事关公众身体健康、企业诚信与行业发展, 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食品安全问题探索出台的、 也是人们倍加希望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
食品安全法监管模式的转变(有以下重点): 食品安全法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职责,确立食品
安全监管重点为食品的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机 制。国家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制定食品 安全标准,企业必须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 产经营,监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 许可、进出口管理等监管,发现不符合食品安 全标准的食品,立即进行处置,如报告、评估、 召回、查封、处罚等。相较于以前仅关注产品 的外标签和说明书的监管方式,这种以加强监 测、评估和检验的监管方式更注重产品的内在 质量。
这几年不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也是在分段监管体制下发生这些 问题。所以,现在还继续维持这种分段监管体制,许多人认为我 们的食品安全现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是,世界各国都根 据自己的国情,既有一个部门全部管的,比如瑞典,就设一个食 品安全局,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就这一个部门,从农田到餐桌全 管了。但是也有像日本,由两个比较大的主要部门来管,然后中 央成立一个食品安全委员会,来协调这两个部门。美国的管理也 是多部门在管,但是我们是按照环节分段在管,它是按照品种分 类在管。比如说农产品,还有畜产品,由农业部门来管,它是一 管到底,从农田一直到餐桌都是农业部门来管,中间不会出现断 裂。去美国要过海关的时候,牛肉干是不能带进去的,农业部在 那里监管,而不是动植物检疫局、海关。我们是按照环节分段管, 不是按照品种分类管。所以,有的时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