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基础元素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表演创作是通过组织有机行动塑造舞台与影视人物形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表演元素的使用是基础训练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条件。
表演元素是表演创作的基础,了解并掌握表演元素是通往成功塑造人物的必经之路。
表演元素的训练也是学习组织表演行动对生活提炼进行创作的开始过程。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表演元素。
学生需对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训练,最终达到在假定情境中对自身肌体与情感控制自如。
认真观察生活,揣摩人物。
通过表演元素训练能够掌握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的创造方法,让真实的生活能艺术的呈现在舞台上、镜头前。
三、与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此课程是表演艺术的主干课程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部分,应在有初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与小品的学习操作。
让学生对艺术的真实有明确认识和理解,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训练做基础准备工作。
同时,应与台词、形体、声乐课在基础训练上进行有机结合。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节消除紧张情绪与打破陌生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消除紧张情绪与打破陌生感是表演基础训练的第一步,打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是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
要求学生按照教材提供的训练方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呼吸放松练习应用:1、仰卧呼吸练习2、盘坐呼吸练习(二)肌肉放松练习应用:1、应用教材中肌肉放松的训练方式。
(三)信任摔背练习应用:1、应用教材中信任摔背的训练方式。
(四)为盲人引路练习应用:1、应用教材中为盲人引路的训练方式。
上述训练其目的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打破陌生感。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
第二节注意力集中练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成熟的演员并非有“特殊功能”,在舞台上,演员要找到能够吸引自己,引起兴趣的关注点,然后使自己的注意力被这些关注点牵引,这是表演入门的一个基本规律。
本部分通过各种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有效的控制自身的注意力。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集中注意力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找事干练习2、水果蔬菜练习3、齐唱默唱练习4、动作接力练习5、找变化练习第三节真实感与信念练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真实感与信念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和表演元素之一。
在舞台上和摄影机前,演员所要表演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要做到再现生活,演员需要在自己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加工和提炼并按照生活的逻辑去组织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强烈的真实感与信念,即相信规定情境。
本部分通过一系列训练手段,系统培训演员的真实感与信念这一基本表演素质。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真实感与信念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真实感与信念。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讲故事接力练习2、转换电视频道练习3、打电话练习第四节观察与模仿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部分训练内容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模仿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敏锐的、细致入微的捕捉人物外部特征的能力,培养学感受所观察人物的心理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形似、神似的模仿能力。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观察与模仿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照镜子练习2、哈哈镜练习3、快乐动物园练习4、人物形象传递练习5、观察生活综合练习第五节想象力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在表演中,演员要调动他所有的想象去以假当真,并在规定情境中展开想象,通过简练、准确、鲜明的行动表现出来。
本部分训练内容通过之前观察能力以及平时生活的观察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内心视像和肢体表现力,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的把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想象力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物体转换练习2、物体组合练习3、进门练习4、人的一生练习第六节交流、判断和适应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表演中的交流是思想情感的一种授受过程。
不但要听见对手讲的话,看见对手做的事,同时也能感受到对手此时的心理状态。
本部分训练内容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规定情境中,对发生的事、人物处境进行思考、判断、决定的能力。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常用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交流、判断和适应能力。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真听、真看练习2、等公交车练习3、谁的钱包练习4、似曾相识练习第七节感受力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演员的感受力是创造出人物情绪体验最主要的保证。
演员在表演中对规定情境的感受,交流时对环境和对手给予的刺激、对手情绪细微变化的感受,是产生“活”的交流和真实表演的基点。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常用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味觉感受训练2、嗅觉感受训练3、视觉感受训练4、听觉感受训练5、触觉感受训练第八节行动与规定情境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动作(或行动)是表演艺术的实质和基础。
而一切动作都不是无目的、无根源的,都是在一定的情况、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等条件下产生的,即规定情境,规定情境是演员展开行动的前提。
本部分内容初步训练学生学会从剧本的情节、事件、人物关系以及台词中挖掘和丰富角色的规定情境,并初步体会按照规定情境展开行动的方法。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常用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初步建立学生行动与规定情境的意识。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训练2、特定任务关系训练3、改变环境训练4、布置环境训练5、改变表演者自身情境的训练第九节速度与节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速度和节奏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是表演艺术的诸元素之一,对速度和节奏的理解和运用,是演员利用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本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组织行动时具有初步的速度和节奏意识,并有意识的通过几种训练方式帮助学生体会。
该部分内容在后续的相关课程中会有专门的研究与训练。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常用的几种训练方式(下述训练其目的为初步建立表演中速度与节奏的意识。
学生学习时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其他的训练方法)应用:1、呼吸的速度节奏训练2、改变行动的速度与节奏训练3、不同速度分发物品训练4、音乐节奏训练第十节综合素质训练与小品创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前面几个章节主要目的是按照表演元素进行表演介入性的训练,各个内容不可能单独存在。
该节通过综合训练,最终通过小品的形式来完成表演元素的整合与考察。
该部分是考试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分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原创小品的练习,建议每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训练目的参加多个小品的排练。
二、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观察生活练习应用:1、演员在生活中寻找素材2、对某一类型的素材加工后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二)小品训练理解:1、小品的概念2、单人小品的构思方法3、双人及多人小品的创作方法应用:1、单人小品创作与训练2、多人小品的创作与训练。
第三部分实践考核一、考核目的与要求1.通过理论讲述和表演元素训练让学生学会主动在规定情境中组织有机行动。
2.掌握真实的在舞台上(镜头前)生活的创作方法。
二、考核内容1.观察生活练习2.原创小品作业(含“DV”小品)说明:通过观察生活练习、原创小品作业考核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信念感及组织有机动作的能力。
因课程性质的特殊性,该门课程实践考核内容以学生有组织的训练内容为主,通过学生系统训练后的观察生活练习和原创小品考察学生对表演元素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式和所需条件1.考核方式均为阶段终结性作业考核。
以分组形式进行考核。
成绩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分。
2.所需条件需要小型舞台(或有演出条件的教室),配之以服装道具、照明音响条件。
第四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8.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影视表演艺术与演员的培养》(第一、二章),中国戏剧出版社,崔新琴、霍璇着,2005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 4 学分,建议总课时 100 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章节内容学时绪论绪论8第一节消除紧张情绪与打破陌生感 4第二节注意力集中练习 4第三节真实感与信念练习 4第四节观察与模仿8第五节想象力 4第六节交流、判断和适应 4第七节感受力 4第八节行动与规定情境8第九节速度与节奏 4第十节综合素质训练48合计100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