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政府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精)
政府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精)
2、政府法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行政行为目的的合法性风险指标 (2)行政主体权力边界合法性风险指标 (3)行政程序合法性风险指标 (4)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性风险指标 (5)行政手段强制力风险指标 (6)行政法律依据风险指标 (7)行政人员法律职责风险指标 (8)行政行为法律事实形成风险指标
行政执法政出多门带来的法律风险
行政执法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
部门利益法律化和地方利益法律化
行政执法目偏差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1)运行经费不能保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2)查处行政违法案件中,只注重财产罚 (3)利益驱动导致了具有经济效益的行政管理事务 争着管,否则就相互推诿 (4)滥用强制措施督促相对人交纳罚款的手段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而带来 的法律风险
一是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广,导致执法人员 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主观感情个人认识上 的不同区别 二是行政行为任意无常,违反同一性和平等 性行政原理要求
四、政府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树立政府法律风险意识
(二)制定法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三)建立政府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四) 形成政府法律风险化解机制
首先就是要摒弃排斥法律崇尚权力的思想意 识 其次要摒弃的就是重政策轻法律的思想 最后就是要摒弃法律工具主义观
3、规范操作规程,树立程序意识
需要纠正的几种错误认识: 按程序太麻烦,影响行政效率 程序等于走形式 按程序决策体现不出一把手的权威
(二)建立法律风险评估指标与体系
政府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衡阳市委党校法律教研室
陈婷
广义风险强调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 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 无损失也无获利。
狭义的风险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 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 险中获利的可能。
一、政府法律风险的界定
所谓“政府法律风险”,是指政府在行政过 程中,由于做出的行政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 与政府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 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政府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特征: 一是政府法律风险的承担主体是政府 二是政府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行 为不规范而造成的 三是政府法律风险是超出行政行为及行政责任 本身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或重大社会影 响的法律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四是政府法律风险的承担的责任是广泛的 五是政府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行政决策中的法 律风险和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风险
(二)行政执法中的法律风险
1、执法依据——法律法规冲突带来的法律风险 案例:《行政处罚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 之冲突 2、执法目的偏差带来的法律风险 3、执法手段野蛮、执法程序不规范带来的法律 风险 案例:瓮安事件 4、执法结果——同事不同罚带来的法律风险
南宁市民刘家海2005年1月27日驾驶摩托车在南宁市民主路、思贤路口被值勤交通 民警以不按规定车道行驶为由当场处以100 元罚款。刘家海不服,于2005年3月 18日诉至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法院。 刘家海认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民处以警告或50 元以下罚 款的处罚才能适用简易程序当场处罚,该条款没有“法律另有规定除外”这样允 许例外的但书规定;而且《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还特别规定,法律、法规、规章 对行政处罚的规定和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都必须“依照本法”,这是 明确排除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作出除外规定的效力的。所以,被告对原告的处 罚违反了《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法定程序,应属违法无效。 被告认为,其根据《交安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款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 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原告作出的处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被告特别指出,此案适用的是《交安法》而非《行政处罚法》,是符合新法优于 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规则的。所以,原告所诉理由不 成立,请法院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以本案存在特殊情况为由,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法院申请 延长审理期限,至2005年8月作出判决((2005)青行初字第17号《行政判决 书》)。一审法院认为,《交安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款规定:“对道路交通违 法行为人予以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 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七条第二款 规定“对个人处以二百元以下罚款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由交通警察当场作出 处罚决定。”被告值勤民警对原告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依法有据,且符合上述法律、 法规的规定。在本案中,被告对原告作出处罚依据的是《交安法》,该法是规范 道路交通秩序的特别法,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被告适用上述 法律规定对原告作出当场处罚100元,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据此, 原告主张被告适用简易程序作出处罚决定,处罚程序不合法的理由不成立,判决 原告败诉。笔者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但是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
(一)树立政府法律风险意识
1、了解社会大众所需所想,树立民本意识。
首先得有“执政掌权源于人民授权”的思维取向 其次得有“人民为官员父母”的思维取向 第三得有“管理就是服务”的思维取向 第四得有“民主决策集体负责”的思维取向 最后得有“为官宽容”的思维取向
2、依法行政,树立法治意识
东南大学的两位教师还将同意此规划的南京市规划局告到了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市规划局撤销对"观景台"的规划 许可。一直到2002年1月27日南京市政府决定将投资3000万 的观景台予以爆破拆除前,他们的诉讼都不曾被南京市中级 人民法院和江苏省高院受理,因而未能进入司法程序。 虽然最终观景台是被拆除了,然而对于事情的结果,顾、 施二人认为其收获并不大,他们的这场因为政府行政行为引 起的官司尽管最后是靠政府行政指令来平息,但他们状告规 划局的举动并不是后来导致政府纠错的决定力量。而且,他 们也质疑南京市政府这次纠错行为的合法性:"政府要撤销 以前的行政行为有两个理由:一是认为此行政行为不合法; 二是因为公众利益的需要。如果是前者,南京市政府就要宣 布规划局的规划许可是错误的;如果是后者,市政府应该给 中山陵园管理局补偿。"但现在,除了一声爆炸是明的以外, 这座观景台从建到拆,整个过程都是不透明的。 经过当地市民和媒体四个多月的较劲后,面对各方反对意 见的南京市政府最终下令爆破拆除"观景台"并恢复原处的山 体植被。然而,据统计,这座总投资3000万的观景台在拆除 前已经花去1000多万元,而且爆破拆除费用、恢复被破坏的 植被、重建原有建筑白云亭,又将耗资200万元,此次南京 市纠错成本就达1200多万元,如果算上机会成本,损失会更 大。
(三)建立政府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1.科学决策,引入专家参与决策机制 2.严格执法,接纳社会监督执法机制 3.以人为本,建立规范执法目的机制
(四)政府法律风险的化解
1、及时沟通和协调,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 2、启动应急机制,防止事态扩大 3、积极参加行政诉讼,主动承担诉讼责任
四是科学的决策需要科学的决策论证方法来 支持。
2、决策不民主带来的法律风险
案例:南京紫金山观景台之爆破 案例分析: 群众知情权没有得到保障 群众参与权被侵犯
2002年2月1日下午,遭到市民强烈反对的南京紫金山观景台 终于引爆拆除,此次实施了两次爆破,爆破善后工作一直持 续到19时左右方才结束。据悉,爆破拆除观景台将造成近千 万元的损失。 这座"观景台"建在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上,预计总造价为 3000万元。据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介绍,它实际上是江苏省 气象局的高水平观测站,规划兴建时只考虑了观测效果,但 对景观问题没有做太多的考虑。 然而,自2001年3月观景台初露面目以来,该不该在这里 建这样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就成了南京市民议论的焦点。 群众的普遍看法是,国家对这个景区的建设与维护已经经历 了几代人,谁也无权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对紫金山 进行"破坏性建设"。他们批评,早在70多年前修建紫金山天 文台时,就是因为考虑到建在头陀岭会破坏紫金山的整体风 貌,才将天文台建在目前的位置。当时是全国之最的天文台 尚且如此,作用、地位都不能和天文台相比的观景台有什么 理由建在这里?
二、政府法律风险的表现
(一)行政决策中的法律风险 1、决策不科学带来的法律风险 案例:椒江大桥横断椒江 案例分析: 一是违背了决策的规范性原则 决策的规范性原则要求行政决策必须以实事材 料为依据,以逻辑推理为基础来做出决策。
椒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江。为沟通两岸交通,1993年浙江省政府批准筹建椒江大 桥。随即,台州市委托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18米。消 息传出,立即引起椒江上游的临海市有关航运公司的强烈反应,浙江海圳荣液化 石油气工业有限公司正在扩建的3000吨级红光液化气专用码头,恰恰位于椒江 大桥上游5公里处,而其所有船舶按桥高18米均无法进港。 临海市政府与台州市政府紧急会商,要求将椒江大桥桥下净高抬高到28米, 台州市政府答复,椒江大桥现设计方案可保证3000吨级船舶每天都有过桥进港 时间。 1998年10月,椒江大桥正式动工。2000年12月,海门港监发布《航行通告》 规定:椒江大桥水线以上最大高度超过20米船舶禁止通行。 此后,上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5000吨的临海市江南造船厂,只能接受2000吨 的船舶订单。最惨的海圳荣公司,因8年多来所用的大小槽船高度均超过20米, 结果没有一艘能通行大桥水域。2001年10月大桥建成通车,《航行通告》进一 步明确:通航高度为船舶载重水线以上至最高固定点的高度为22米。 去年11月1日,海圳荣公司向浙江省高院起诉。5月24日,这场“天价官司” 开庭审理。海圳荣公司称,台州市政府、椒江大桥实业公司违反国家行政法规, 擅自按照自己确定的设计方案跨椒江建大桥,直接造成海圳荣公司的生产原料进 口液化石油气,因运载船舶均超过22米高度,被禁止通过椒江大桥,公司因此 无法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公司经济损失合计7600多万元,要求法院判 令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5010万元。 为何就不能抬高大桥高度以成“双赢”?对此,台州市政府称,抬高大桥高 度会大大增加费用。海圳荣公司代理律师朱嘉宁和徐建说,航道是不可再生资料, 现在这种局面,损失的已不仅仅是海圳荣公司等一些上游企业,更影响了上游地 区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造成国家有限的航道资源无谓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