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激趣方法【摘要】“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好像医生为达到最佳疗效而开出的药引子,事半功倍。

【关键词】激趣;魅力;联想;故事;逆向;表演“教一门知识,不如教一种方法;教一种方法,不如教一个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渴望求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因素,是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诱因。

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好之”“乐之”,学生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好像医生为达到最佳疗效而开出的药引子,事半功倍。

教师应采用何种方式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一、魅力激趣冰心为梁实秋的生日题字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色香味是花的魅力,才情趣为人的魅力。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是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直接动力。

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

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读不够的书,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股扑面而来的书香气息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

他(她)的才思敏捷,雄辩犀利,博古通今,睿智幽默,激情满怀,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学识修养,表现出深厚的专业能力,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树立威望,让学生佩服追随,所以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

二、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一个个问题就像一块块小石头,在学生思维的大海里激起一簇簇浪花。

在教学中,教师若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设疑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能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自读课《信客》的时候,考虑到这篇课文篇幅极长,且此文描述的年代和“信客”这一职业与现代生活在实践和空间上的距离很遥远,学生不太感兴趣,即使看完了课文,也可能只是了解了某个情节知道了一点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信客的高尚人格,我没有按部就班,梳理情节,而是以“年轻的信客为何没能坚守一生?”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信客的苦衷,结果自然是学生积极看书思考感悟,地毯式搜索字里行间中信客的难言滋味,由学生们一一为他言说。

而后,我又抛出第二颗石子“观照自身,我们身上缺少信客拥有的哪些精神品质?”一阵沉默后,一个学生羞怯地站起来说:“我没有他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学习做作业总是偷工减料,太不应该了。

”“我不能像他那样忍辱负重。

”“我常常讨价还价,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沾边儿。

”“我缺乏坚韧和执著,今后要努力培养。

”在学生们的自我批评检讨中,信客的形象立体丰满了起来,文本得到了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

这是设疑激趣的功劳。

三、联想激趣心理学认为:相互有联系的事物或接近,或相反,或相似,它们之间的联系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联想可以利用眼前的事物托物运思,由此及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实中见虚,开拓意境。

联想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积极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地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之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

例如在作文训练课《多角度立意》教学中,我首先给了几个短语:一条横梁,一根绳子,一张板凳,一个小女孩,让学生们根据事物进行联想,创造意境,给自己的文章来个新颖深刻的立意。

由于都是简单常见的事物,学生们能轻易组合场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的讨论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有学生说:横梁上系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吊着张板凳,板凳上坐着个小姑娘,小姑娘在简易的秋千上荡呀荡,荡出了幸福美好的童年,荡出了青春年少的美梦。

听完后,师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合理但常规的联想,立意没有什么新颖深刻之处。

又有学生说:绳子穿过横梁绕出个环,一个小女孩站在板凳上,正努力把脖子往环里伸。

小女孩呀小女孩,你为何这样想不开,遇点困难受点委屈莫介怀,生命丢了可不能再来。

学生们认可这个联想立意,但希望来个新颖的。

一个学生自信地站起来说:秋千上的女孩是个孤儿,简易的秋千是小女孩为自己做的玩具,小女孩坐在秋千上,荡,荡,荡……绳子在梁上吱呀呀唱歌,她就不害怕了;荡,荡,荡……一头扎进梦里,也许就看见爸爸妈妈了……教室里响起了赞许的掌声。

学生们在联想的空间里任意驰骋,天马行空,下起笔来也犹有神助,创作完成得很快,当中也不乏佳作。

四、逆向激趣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几个步骤导法、示例的激趣后,学生不仅能学会逆向思维方法,还有了自己模仿的榜样,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质,有利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学生们的思想观点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师的课堂如果能打破常规,反弹琵琶,给学生以出其不意的感受和启发,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将被牢牢吸住,学习探究起来定会兴趣盎然。

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黔之驴》的时候说道:学着这篇课文,我忽然感悟到,千百年来,人们加在“驴”身上的骂名——“黔驴技穷”,实乃污蔑不实之辞。

现在,大有为“驴”正名的必要,请同学们帮我找找证据并替我论证一下。

在翻译背诵中昏昏欲睡的同学打了个激灵,心头为之一振,忙着在课文中找蛛丝马迹去了。

又如,九年级下册的《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做法及精神,现在的学生们大多并不认同,即使老师一再强调愚公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值得赞美,学生也是嗤之以鼻,抵触心理颇强。

鉴于以往经验,我先贬斥了愚公一翻:北山愚公的确愚,第一愚在其不知变通之理,山不好移,但人好移,若苦于在山中居住何不搬离呢?若是搬离山区,那种经济账很明显呀;第二愚在于他死脑筋,出山不易,何不让人进山呢?让名人写一“国家重点天然博物园区”匾牌,再稍做宣传,则会游客商户云集,何必再要出去;第三愚在于其破坏环境,却不以为然,破坏自然环境,于子孙后代无益,于社会无益,移山纯属一意孤行。

学生听着过意不去,认为一味否定对愚公有失公道,他们主动思考起愚公移山的价值和精神来。

教师一反弹琵琶,学生的抵触防线瓦解了,驳斥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自然活跃开来。

另外,在作文逆向思维训练课中,我提出两三个成语作了示范后,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有个别学生按捺不住,未经允许已经站起来发言了,学生参与面之广,思维之活跃,场面之热闹,可以想象。

逆向刺激,只要运用正确并新颖奇特,学生没有理由不感兴趣。

五、故事激趣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们。

在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引介白居易考进士时被顾况赏识的戏说:当顾况看到递来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署名“白居易”三字时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当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马上赞叹:“有这样的诗才,实在难得,就是走遍天下‘白居’也‘易’啊!”这样引介作家作品,既加深了对白居易的印象及对他的诗才的敬仰,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相对字数多一点,有些学生看着头皮发麻,懒洋洋不太情愿背诵,而苏东坡又是他们喜爱崇拜的一个全才,这时讲个苏轼抄《汉书》的故事: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

然而苏东坡天才的成因,除了他的天资超人外,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可见天才犹须博闻强记而后才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我们怎能不花点心思花点功夫背?适时讲点学生喜欢的名人故事,既能给学生激励又能提供参照,让他们有所领悟并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六、表演激趣表演法就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话剧表演、模拟采访、激情辩论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兴趣。

如教《雷电颂》,可根据《屈原》的剧本改编成小话剧。

学生自愿分成三个小组,自己安排角色,有编剧、导演、演员等,并且要在演出之后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给他们一个周的时间来准备。

演出时,三个组分别按照他们对剧本的不同理解演绎了不同版本的《屈原》。

其中第一个小组忠实于原文,“小屈原”的刚毅不阿的形象表现得鲜明生动,而第三组却演绎了一场《屈原》的喜剧贺岁片,其中“小南后”的形象狠毒而可爱,博得了阵阵掌声,表演完毕,就是由大家来评选“最佳”,大家共同推选了第一组的“屈原”。

我问大家,为什么第三组的掌声最响,而却没有获得“最佳”呢?第一组的同学说,屈原的这出戏是表现了屈原被诬陷被流放,写了当时黑暗势力的嚣张,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悲剧,而第三组的同学却把它演成了喜剧,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我及时地对此给予极大的肯定,并且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中的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第三组的同学们之所以这样编排说明了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剧本的思想内容,但是他们的这种创意值得肯定,最后追加了一个最佳创意奖,以资鼓励。

这样的改编表演,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创作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