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复习提纲
• 4. 最早提出“美文”概念的作家是 周作人 。 • 5 .被成为“诗怪”的是李金发,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戴望舒, 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的是田间,被称为“文体作家”的小说家是 沈从文。 • 6.茅盾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废名本名:冯文炳,萧红:张乃莹, 老舍:舒庆春等
• 7.巴金的“激流三步曲”分别是 家 、 春 、 秋 。 • 8.闻一多曾提出诗歌要有三美,即 建筑美 、 音乐美 、绘画美 。 • 9.鲁迅的小说集有 呐喊 、 彷 徨 、 故事新编 。
• 10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诗集是_尝试 集___,作者是__胡适__。 • 11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_沉沦___,作者是_郁达夫___。
二 名词解释(2X5=10)
• • • • • • •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派 “小诗体” 京派 左联 海派 汉园三诗人 中国新诗派
文学研究会:
汉园三诗人
• 汉园三诗人是指中国现代派诗群中三位杰出的现代主义代表诗人 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 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 汉园集》(商务印书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 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 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 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 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三 问答题(20X2=40)
• • • • • • • • (要求结合课本的相关介绍,融入自己的看法) 1、鲁迅 2 . 沈从文 3.老舍 4.萧红 5.钱钟书 6.张爱玲 7.徐志摩、戴望舒
四 作品赏析题(30)
• 就所给出作品进行分析,可单纯从文本 进行分析,或联系作者和社会时代进行 分析,或从其它角度分析,但都必须能 自圆其说。有新意者更好。
小诗体
• 小诗体是从外国传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 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1923年,同时出版 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 白华的《流云小诗》,一时引起 了人们对“小诗体”极大的关注与兴趣。主要作者除冰心、宗白 华外,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 般三五行为一首,主要是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的是一种 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诗 歌 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和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感情与感受 的所做的种种 努力。
左联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 迅。1930年,在中国共产党促进下,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在中国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此文学组织的目 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 其思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办的刊物有《萌芽月刊 》、《拓荒者》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 体。简称“左联”。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 想理论水平。
•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在全中国兴起,被称为中国的“文艺 复兴”。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和上海均有很大的发展,其早期骨干 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虽在北大成军,但其文化能量莫 不起源于上海。京沪两地在新文化运动的头十年大致平分秋色。 1920年代初的北京,除了文研会,以北大教授为核心形成另外两 个著名文学社团。1924年11月创刊的《语丝》,以鲁迅为主将, 集合了周作人、顾颉刚、钱玄同、刘半农等。另一派是以英美派 为代表的胡适集团。由徐志摩、蒋延黻、梁实秋等创办的《现代 评论》以自由主义为标榜。林语堂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参加《现 代评论》,而加入了《语丝》。后来《现代评论》的骨干又组织 了新月派。1926年张作霖入京,实行文化高压,大学教授纷纷南 下,北京文化界陷入凋零,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大本营。随 后伴随着“左联”以及“孤岛文学”的兴起,上海文学界出现了 持续繁荣。
京派
• 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学者型文人, 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自由、散漫的校 园文化,追求文艺与学术的独立与自由, 既反对文艺与学术从属于政治,也反对 商业化,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东北作家群
•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 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 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 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 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 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 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 军、萧红、舒群、端木蕻(hong)si良等,代表作有萧 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
• 文学研究会成立1921年,发起人有沈雁 冰等十二人,并以文学改革后面貌一新 的《小说月报》作为该会的主要文学阵 地。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 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 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 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创造社
• 1921 年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 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前期主 张“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的风格, 1925年后转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一 填空(10X2=20)
• 1.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为 《新青年》。 1917 年该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一文,继于二月该刊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从此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 2 .郭沫若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女神》,发表于 1921 年,它虽晚于胡适的《尝试集》,却充分表现了 “五四”时代的狂飚突进精神,该诗集中的作品受泛 神论的思想影响甚为明显。 • 3. 1920年代初,除了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请再举出 两个新文学社团 语丝社 、 新月社、湖畔 社 。
新月派
•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 泰戈尔《新月集 》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 员有 闻一多、 徐志摩、 朱湘、 饶孟侃、孙大雨等。 • 1927年春, 胡适、 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 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 诗刊》季 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 方玮德、 卞之琳等。
中国新诗派
• 四十年代国统区形成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但却在80年代初以一本《九叶集》才名噪一时, 被认为是一个文学流派,因此又称九叶诗派。 主要刊物有《中国新诗》和《诗创造》九位诗 人,袁可嘉、唐湜、郑敏、穆旦、辛笛、陈敬 容、杜运燮、唐祈、杭约赫。提倡诗歌的现代 化,其诗歌理念中的关键词是“综合”,即现 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海派
• 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 和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依托于文学市场, 都市文明和文明病,西方现代派艺术,先锋意 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 文学中的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 “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 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 的海的文化被称为“海 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体,根植于江南地区传统的 吴越文化,并且融入了开埠以后来自西方欧美地区的 各国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 ,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海派文化对于中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49年以前,上海甚至是 远东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1949年以后,由于诸多原 因,上海的文艺时尚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中 国大陆地区的文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