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广电版]一、选择1.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2.《人的文学》作者:周作人3.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汪曾宪4.林语堂:幽默闲适的主张5.《家》人物:最主要人物有高老太爷,觉慧,觉尼和觉新西方6.张爱玲融合参差对照的手法东方7.创造社为文学而文学8.新儒林外史:《围城》9.茅盾:《子夜》、《沉沦》10.冯至:鲁迅称“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京派作家三美主张11.左翼:丁玲李金龙主要诗集12.建国以后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13.艾青的创作风格:独特的意象与主题14.《日出》中的人物15.《原野》中的人物16. 《十四行集》17.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二、名词解释1.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
京派小说多表现出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2.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3.《野草》《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 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4.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5.新格律诗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
新格律诗派因此逐步形成,由于新格律诗派源自于新月社,所以也称为新月派。
新格律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
新格律诗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新格律诗派诗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杰出诗人。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6.朦胧诗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
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舒婷、顾城、杨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
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7.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语言上泼辣幽默,讽刺强烈.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8.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从内容上看,“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有区别,但“8”个与“9”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年代接近,作品风格特征相同,加之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亦有将样板作品相提并论的做法,鉴于此,还是以兼收并蓄为佳。
二、填空《远和近》《一代人》《断章》《再别康桥》《秋叶》《大堰河—我的保姆》三、1.九叶诗人、七月诗派、白洋淀派、湖畔派、2.曾棹辛迪王敬之3.《乌蓬传》《为奴隶的母亲》《月芽儿》涉及题材《菊英的出嫁》《林海雪原》4.伤痕、寻根、改革、先锋的代表小说刘心武《班主任》、韩少功《爸爸爸》、《新星》、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四、简答1.简述分析闻一多的三美理论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2.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征语丝社周作人是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菱角》、《夏之梦》等多以小题材为描述对象,笔调从容、闲逸,于趣味性、知识性中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议论性散文在当时也占有重要地位多为平和冲淡3.周冲的悲剧意义(对家庭、爱情、社会理想的破灭)周冲,本有着冲破这污浊的世界的执念,他的理想是那么的美好,美得犹如一个用水晶雕琢的理想国度,在这个澄清的国度里,没有喧嚣,没有飞尘,没有争执,没有虚伪。
每个灵魂都无比安宁,每个灵魂都圣洁得如同处子。
他身上干净得没有一点杂质,他的心灵更有着寻常人无法逾越的纯真。
我喜欢他向四凤描绘他理想中的那个世界,海燕似的白色小帆船,带点腥味的有点咸的大海……在周围闷热烦躁的现实世界里他带给了所有人一股沁人心脾的泉水,可四凤早已被萍迷惑了双眼,而看不到更感受到他的心境。
冲,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只是有些理想化,他把人看的都太美好了,这是他的优点也是致命的弱点。
当作者用他的笔一笔一笔谋杀这个干净的灵魂时,我觉得好残忍,从认识到父亲的威权笼罩到与大海的鸿沟再到母亲撕裂的面具既而爱的人又不是真正的伴侣,接踵而来的失望把这个灵魂逼至了绝境,一种幻灭的悲哀占据了他年轻的心。
所有的一切最终埋葬了这个圣洁的灵魂。
他没有来得及冲破这个丑恶的世界,但他完成了作者赋予他的某种使命.4.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
“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
(2)、营造气氛的高手,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借鉴中国古白话小说的语言和意境,张爱玲的文学语言直接从古白话小说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晓畅、生动、传神5.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还表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6.简要评述文文化大革命之时的文艺思潮、一个作家:浩然(河北作家)两本小说:《金光大道》、《艳阳天》,这两部长篇小说出版于文革早期,是文革期间长篇文学作品的经典,是作家浩然的代表作品。
两部小说以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反映了带领翻身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与私有化道路之间的矛盾斗争。
两部小说塑造了高大泉、萧长春两个农村青年支书的形象,其中,高大泉成为文革期间文学作品正面主人公十全十美的代名词,被冠以谐音“高大全”。
七个样板戏: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
因为“交响音乐”《沙家浜》是在京剧《沙家浜》基础上衍生的,所以,又称为“七个样板戏”。
五、作品分析徐志摩《偶然》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