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近几年在许多课堂中光有热闹的景象,其实却缺乏成效。
每每公开课老师都要用到小组合作形式,学生看似忙碌地准备,小组看似热闹地讨论,阵势很足,但都是花架子,老师让学生在不该讨论处讨论,在不需合作处合作,毫无意义;而学生也根本不会合作、不会交流。
很长一段时间,我为这些困惑着。
之后我对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作了一个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中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经历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我发现让学生“经历”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合作交流实属正常,但重点是要培养,如何培养,那就是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来发展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我积极倡导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方式,始终坚持从儿童合作交流的经历入手来发展他们合作交流的技能,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努力为儿童的合作交流经历作科学的引导和培养,重点围绕优化培养儿童合作交流的兴趣、习惯、方法等,来坚持让儿童在经历中体悟,在经历中内化教育目标,基本实现儿童合作交流能力发展的目标。
但在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困惑与不足之处,有待我进一步研究与改进。
1、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要使其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太不现实了。
如何使他们的层次不要拉得太大?
2、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可以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如何有效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家长也成为共同参与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3、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定性的方法评价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
如何科学的把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不足,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总之我认为我在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方面还有待摸索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