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
3.了解典型原子(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归纳认识分子、原子与离子间的异同、联系
过程方法:
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体会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原子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014年济宁市化学优质课参评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的电子
教
学
设
计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孙晓奋
2014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