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一、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几种理论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1)货币是国家规定或创造的。
(2)货币是人们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协商出来的。
(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发产物。
2、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1)简单价值形式在原始社会后期,剩余产品开始出现,各部落在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表现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也是不充分的。
(2)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表现在一系列的商品上,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关系和它们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更加接近。
但其弱点很明显:①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仍不完整,作为等价物的商品的链条可以无限延伸;②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也不统一;③位于等价物地位的不同商品之间相互排斥,交换的效率十分低下。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集中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这便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实际上起着货币的作用,它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使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但这种商品不是固定的。
(4)货币形式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众多商品中最终分离出来一种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成为表现、衡量和实现价值的一种工具,这便是货币。
货币是商品生产者自发的共同交往行为的结果,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但又使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使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二、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本质定义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商品。
它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商品本身,也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本质特征(1)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它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货币是以价值的体现物出现的,在商品交换中直接体现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世界惟一的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
②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商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是财富的代表,拥有它就意味着能够去换取各种使用价值。
(2)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即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这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的,而不是货币本身固有的属性。
从货币的社会属性来看,货币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货币是没有阶级性的,也不是阶级和剥削产生的根源。
三、货币形式及其演变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最初的商品货币向代用货币、信用货币演变的过程。
1、商品货币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存在。
像最初的牛、羊、贝壳等普通商品,以及后来的金、银、铜等金属商品都曾充当过商品货币的具体形态。
而从实质上来讲,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一般来说,作为货币的商品应具有这样四个特性:其一,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其二,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进行交换;其三,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保存费用很少等;其四,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的交易。
商品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1)商品货币从实物货币到贱金属货币,再过渡到贵金属货币。
(2)贵金属货币从称量货币过渡到铸币。
(3)铸币从足值货币过渡到不足值货币。
2、代用货币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是纸制的凭以换取实物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就实质特征而论,它的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
纸制的代用货币有明显的优点:(1)印刷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为低;(2)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所造成的磨损,甚至有意的磨削,这是对金铸币的节约;(3)克服了运送的成本与风险。
代用货币尽管有一定的缺陷,如易伪造,易损坏等等。
纸币的发行彻底地从制度上、名义上摆脱金的束缚只是近20 多年来的事情,197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
3、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不但本身的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也和代用货币不同,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
从历史的观点看,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
一般说来,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需有两个条件:一是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二是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信用货币又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形态:(1)辅币。
其主要功能是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多以贱金属制造,如铜、镍、铝等,我国的辅币是以主要含铝等成分的金属制造。
铸币权由政府独占。
(2)现金或纸币。
其主要功能亦是担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一般为具有流通手段的纸币,其发行权或为政府或为金融机构专有。
发行机构多数为中央银行、财政部或政府专门成立的货币管理机构。
(3)银行存款。
银行活期存款实质上是存款人提出要求即可支付的银行债券,是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又称为债务货币,存款人可借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手段,将本人的存款支付给他人,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种存款人对银行的债权,或者说银行对存款人的负债,在整个交易中的比重占绝大部分。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新兴形式,即电子货币转移系统(EMrS),由一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系统监控、记录所有交易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交易时的借款情况,每个交易方都将有一个账户,通过电子脉冲能把账户中的存款余额转移给该系统的其他任何一个成员,从而完成整个支付过程。
这个系统现在还处于构想阶段。
II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层次的划分一、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
货币具有以下职能:1、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它是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尽管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但此时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商品的价格由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量来决定。
2.价值标准或计算单位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质的方面)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量的方面)时是价值尺度。
即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它也是货币的一个基本职能。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作用,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从而形成价格,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像中的货币而已。
3 .价值贮藏手段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作为购买力的暂时滞留场所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作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购买到价值相等的商品和劳务。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要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货币的价值或购买力稳定。
第二,流动性高。
第三,安全可靠。
需要指出的是,货币并不是惟一的价值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这一职能的产生发展是和信用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在现金交易基础上往往产生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的情况,于是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此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主要作用在于清偿债务。
此外,只要没有商品或劳务与货币同时、同地的相向运动时,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如纯粹的货币借贷、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工资或劳务收支等。
二、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1、现代货币层次划分的标准根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但究竟流动性多大才算货币,多小又不算货币,经济学家们则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主张把货币的外延(范围)只限于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的总和,这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即M1 =流通中现金M0+商业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也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购买力的临时储存”,很容易变成现金。
这样,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当然也是货币,应计算在货币供应范围内,从而得到了广义的货币M2,即M2=M1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货币经济社会中,商业银行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专业银行和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能接受支票存款,但能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没有本质区别,都具有较高的货币性,从而货币供应量扩大为M3,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第四种观点认为,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各种短期的流动资产,如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等,它们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3只在程度上,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应把它们也纳入货币供应量中,由此得到M4,即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2、狭义货币和准货币(1)狭义货币M1由M0加上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构成。
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现金一样最具有流动性的货币。
各种统计口径中的“货币”,通常是指M1。
由于M1是现实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放在这一层,使之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2)准货币一般是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
各国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各不相同,但各国都承认只有狭义货币M1 (通货和活期存款) 算作真正的货币,M1以外的短期金融资产只能成为准货币。
我国关于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一般的是:M0=流通中现金;M1 (货币)=M0+活期存款;M2=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III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的定义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根据特征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确定本位币材料和货币单位。
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
确立以何种物质作为币材,是一国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究竟选择何种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定,但这种选择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