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语用)【圣才出品】

现代汉语考点归纳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语用)【圣才出品】

第6章语用
6.1 考点归纳
一、现代汉语语用概述
(一)语用分析的意义
语用分析能使我们了解现代汉语交流、传达语言信息的一般规律,能深刻理解在有表达内容和特定语境的前提下,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语用的基本要素
1.发话者:发话者是语言信息的发出者。

2.受话者:受话者是指听话人或信息接受者。

3.话语内容:话语内容是指发话者用语言符号表达具体内容。

(三)语境与发话者、受话人的关系
1.语境是交际各方共享的。

2.参与言语行为的语境因素。

3.按关联性原则选定的知识组成了理解一段话语的语境。

二、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一)言语行为的类型
言语行为是指用言语来施行各种语用意图的行为。

言语行为有三种类型:
1.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2.言外行为:指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的意图的一种行为。

3.言后行为:指受话者听了发话者的话语之后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是话语所带来的后果。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会话合作原则
1.数量准则:话语所含信息量与本次交谈所需信息量应该一致。

2.质量准则:话语提供的信息内容必须跟语境中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3.关联准则:话语之间以及话语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

4.方式准则:话语的表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

(三)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会话礼貌原则
1.从礼貌的角度给言语行为分类
(1)竞争类言语行为。

这类行为有“命令”“要求”“批评”“禁止”等。

(2)冲突类言语行为。

这类行为有“训斥”“咒骂”“威胁”等。

(3)和谐类言语行为。

这类行为有“邀请”“祝贺”“感谢”“道歉”等。

(4)合作类言语行为。

这类行为有“报告”“讲述”“宣布”“介绍”等。

2.礼貌原则的三条准则
(1)慷慨准则: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

(2)谦虚准则:在话语中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

(3)一致准则: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

三、话语结构
(一)话语衔接
1.话语衔接的特点
(1)衔接
衔接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联系。

(2)衔接手段
通常把话语的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成分称为衔接手段。

(3)连贯性
话语一经衔接,话语的语义理解就变得通达顺畅,这就是连贯性。

2.衔接的类型
(1)指代关系
依靠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联系把话语的两部分衔接起来,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也可以是后行词。

例如:
柯某算是娱乐主持中的红人了,但每次看到她,我都会很快地找到遥控器——换台。

我不知道她是不了解她所要说的,因而故弄玄虚呢,还是觉得那种说话方式能让她显示什么娇媚,总之她捏着嗓子,刻意让所有字眼从牙缝中挤出……
人称代词“她”对先行词“柯某”的指代关系犹如一条条看不见的线,把每一个镶嵌着“她”的句子与镶嵌着“柯某”的首句衔接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2)省略关系
一个句子结构中有的成分在话语中有时会省略,例如主语、宾语,一般称之为句法“主
要成分”。

这时受话者就会努力地到前文中去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一旦找到,话语也就被衔接了起来。

例如:
那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从桌上的辣油罐里又挖了厚厚一勺辣子到面汤里,搅拌开,埋头吹了吹,喝了一大口,然后连忙张大嘴巴拼命地哈气。

这是一个由六个语句组成的话语,除了首句比较完整外,后五句都缺省了某个成分,但它们都可以从首句中找回:所有的主语都是“那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搅拌开”的宾语是“辣子”,“吹了吹”和“喝了一大口”的宾语是“面汤”。

(3)逻辑关系
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关联词语来体现,凡是话语中某一部分有关联词语出现,就必定意味着这一部分在信息上是不完整的、不确定的,必须到与之关联的另一部分去寻找相关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话语就被衔接起来了。

例如:
平时也罢了,我们也习惯刘梅呆呆笨笨,作程光的应声虫。

可是到了关键时候,她却偏要极力表现,破坏了大场面。

“可是”意味着被“可是”关联的部分(即前三句),对被“可是”管辖的部分(即后三句)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于是它们就被衔接了起来。

(4)替代关系
同一个指称对象在前后句子里用不同的词语来指称,这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语就形成了替代关系。

当我们理解其中后出现的词语时,必须把它跟先出现的词语联系起来才能确认它们的同指关系,这样的确认过程也就成了话语衔接的过程。

例如:
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昨天早晨7时30分在北京家中溘然辞世,享年73岁。

老人临终时,三个儿子及两个孙子都在身边。

“老人”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有同指关系,所以在下文要提及赵丽蓉时可用“老
人”来替代。

有同指关系的两个词语,可以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同。

(5)词义关系
词语在意义上有着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除了平时常说的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位义等关系之外,常见的还有构成关系、同现关系(如邮局与汇款、平信、包裹的关系)、受动关系(如“吃”与“面包、蔬菜”的关系)、结果关系(如“织”与“毛衣”的关系)等许许多多的语义关系。

实际上我们对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只能在相应的关系网络中,在其他词语对它的意义制约中才能进行。

例如: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天空中飘着雪,很冷。

我们走进一个幽静的温暖的餐厅。

屏障是高大的木框和低矮的砖墙,还有花和小树。

酒杯里有红烛在飘。

吉他手轻轻地弹唱。

安静,温和,又有一丝忧伤。

如果没有“餐厅”与“屏障”“酒杯”“吉他手”之间的共现关系在引导着我们的理解,镶嵌着这些词语的句子就很可能只是一些不相干的语句的随意杂陈。

(二)话题推进
1.话语的结构与话题推进
(1)话语的结构
一个句子的话题和述题两部分中,话题的特点有:话题倾向于承载已知信息;述题则是对话题的陈述,向受话者提供的是未知信息。

已知信息(旧信息)是指发话者认为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受话人已经知道的,这类信息或者在前文提到过,或者已经由语境提供出来。

未知信息(新信息)是指发话者相信他所传递的信息是受话人所不知道的。

(2)话题推进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话题承载的是已知信息。

如果这个已知信息已由上文提供,话题
就能通过已知信息与上文衔接起来。

在新的话题上,上述的话题延伸和变化的过程又可能继续下去,以至无穷。

这样的过程就称为“话题推进”。

2.话题推进的类型
(1)话题延伸式推进:
①平行推进——各后继句都直接以首句的话题为话题,分别引出不同的述题,各话题之间就有了一种平行关系。

②派生推进——从某一语句的话题中派生出各个话题,并被各后继语句表述。

(2)述题延伸式推进:
①线性推进——依靠前一句的述题或述题的一部分延伸为后一句的话题来进行话题推进,但每次只延伸出一个话题,这样前句与后句就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线性关系。

②分叉推进——从前一语句的述题中延伸出来的话题如果不止一个,而这些话题之间又有着并列关系,话题推进的单线就会出现分叉。

(3)综合延伸式推进:前句的话题与述题融成一个整体作为后继句的话题。

(三)语篇结构
1.语篇结构的特点
语篇结构在句法结构的基础上,遵循话语衔接、话题推进的规则,把众多话题有条理地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上下文关系。

结构规律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往往只具有一种选择上的优先性而较少强制性。

概括为“文无定法”,一切依照表达内容的需要而转移。

2.语篇结构要素和语篇模式
研究语篇结构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抽象地研究要完成叙述、描写、论证、抒情等事情,话语中就必须具备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