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电气栽培实在蔬菜大棚中开展的一项试验:大棚中裸露的铜线高出地面约3米,在蔬菜大棚屋顶下水平延伸开来,通电后,这些铜线产生高达50000伏的快速正电荷,产生的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但通过铜线的电流比智能手机的工作电流还要低.下图示意电气栽培。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实验表明,电气栽培可促进农业A.缩短生长周期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品质量D.增加土壤肥力2.电气栽培最适宜推广的农业类型为A.水稻种植业B.花卉园艺业C.种植园农业D.牧场放牧业3.目前制约电气栽培技术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因素为A.产品销售B.后期管理C.前期投入D.空气质量【答案】1.C2.B3.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意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整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由材料可知,通电后产生的高频电流能够杀死空气或土壤中的细菌和病毒,所以电气栽培可以促进农业的产品质量,故选C。
2.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是在蔬菜大棚中开展的,而大规模的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不适宜在大棚中进行,像水稻种植业、种植园农业及牧场放牧业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不适宜电气栽培,而花卉园艺业产值高,占地小,适宜推广电气栽培,故选B。
3.由材料可知,电气栽培对于产品销售和后期管理及空气质量没有影响,而前期投入较大(埋设铜线,积约1.5km2,只有一个峰顶。
以经过峰顶的纬线为界,将山地划分为南坡和北坡,对比其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
下图表示M山南坡和北坡部分地理要素的数量关系,各要素数值以北坡为1,柱状图为南坡相应要素的比值,图中土层不包括稻田数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山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是A.区域面积B.稻田面积C.茶园比重D.人口密度2.M山南坡土层厚度大于北坡的主要原因是A.坡度更大B.坡度更小C.降水更多D.降水更少3.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海陆C.坡向D.坡度【答案】1.B2.B3.C【解析】【分析】1.材料信息表明,M山北坡各项指标均为1,指标偏离1最多的地理要素,就是两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
南坡区域面积比值为1.4,稻田比值为1.1,两项指标相乘就是稻田面积,则稻田面积比值应为1.54,因此南坡的稻田面积指标偏离1最多,因此稻田面积是M山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B符合题意;区域面积比值为1.4,而稻田面积比值为1.54,因此区域面积不是M山南坡与北坡比值相差最大的地理要素,排除A;图中显示,南坡茶园比重为0.8,北坡为1,两者之间相差0.2,不如稻田面积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图中显示,南坡的区域面积大于北坡,这主要是南坡坡度较小的原因,因此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我国西南地区的南坡一般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D不符合题意;南坡降水较多,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更强,有可能使得土层不够深厚,因此降水更多不是M山南坡土层厚度大于北坡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M山范围小,南坡与北坡的纬度、海陆位置差异很小,纬度、海陆不是导致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A、B;针叶林分布高低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而坡度对南坡、北坡的水热影响不大,因此坡度不是导致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迎风坡、背风坡不同坡向会影响降水,阴坡与阳坡会通过影响光照来影响热量,因此坡向是导致M山南坡与北坡针叶林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3.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O℃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
下图是某年2月4日-6日我国部分地区霜冻线分布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造成甲地附近霜冻线闭合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特征D.人类活动2.T甲、T乙、T丙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地2月4日-6日的平均气温,推断最可能的是3.图中反映的天气变化,可能会带来( )A.持续升温,缓解甲地的供暖压力B.大风来袭,有利于乙地雾霾扩散C.水面封冻,影响丙地港口的通航D.降温显著,威胁三地春小麦播种【答案】1.C2.C3.B【解析】【分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分析,甲地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造成甲地附近霜冻线闭合。
故选C。
2.读图分析,霜冻线有南移趋势,甲地区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气温不是最低,乙地区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温最低,丙位于霜冻的南部,温度最高,所以T丙>T甲>T乙。
故选C。
3.读图可知,霜冻线有南移的趋势,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有利于乙雾霾扩散。
甲地没有供暖,影响丙地位于南方地区,水面不会封冻,港口的通航。
三地都位于南方,没有种植春小麦。
故选B。
4.玫瑰湖,位于塞内加尔达喀尔市偏北方向30多千米处,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
每年某个季节,水中喜盐的微生物和外来骤增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作用下发生反应,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的粉色,玫瑰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玫瑰湖呈现出如同绸缎一般粉色的时间是A.3-4月B.6-7月C.9-10月D.12月一次年1月2.玫瑰湖骤增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A.流水搬运和沉积B.风力搬运和沉积C.湖水的侵蚀作用D.湖内生物的遗体【答案】1.D1.读材料“玫瑰湖呈现出绸缎般的粉色是由于水中喜盐的微生物和大量外来的矿物质在充足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形成”可知,玫瑰湖呈粉色要在充足的阳光作用下。
结合区域定位,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
所以要在热带草原气候的旱季,即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北信风带影响,处于旱季,光照充足,东北信风带来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带来充足的矿物质,湖泊才会形成粉色。
故选D。
2.题干信息“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表明,无河流能通过搬运作用将矿物质搬到湖泊沉积,A错误。
结合题干信息“外来骤增的矿物质”可知,矿物质来自外部环境,而非湖泊内部,CD错误。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玫瑰湖出现在12月一次年1月,此时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从沙漠带来大量沙尘入湖,给湖泊带来了充足的矿物质,B正确。
故选B。
5.下图示意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A.上游过度砍伐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C.中游围湖造田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2.下列产业,不宜在图中沙洲发展的是A.旅游休闲B.生态农业C.船舶制造D.火力发电3.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的咸潮影响。
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B.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答案】1.B2.D考查影响等深线位置移动的因素,区域开发的措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1.读图,根据图例,图中年5米等深线位置不断向沙洲侵蚀移动,最可能是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减少,侵蚀增加,B对。
上游过度砍伐会导致泥沙沉积增加,5米等深线向远离沙洲方向移动,A错。
围湖造田,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河口泥沙沉积多,C错。
海平面下降,会导致5米等深线向远离沙洲方向移动,D错。
故选B。
2.图中沙洲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适宜发展旅游休闲活动,A适宜。
地形较平坦,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生态农业,B适宜。
沙洲临江,近海,港口条件优越,适宜发展船舶制造,C适宜。
火力发电环境污染较大且需要有充足的煤炭资源,该地煤炭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D不宜。
本题要求选择不适宜选项,故选D。
3.咸潮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陆地水位较低,引起海水倒灌形成。
所以应对咸潮措施,最合理的是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提升陆地地下水位,B对。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会加重咸潮影响,A错。
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对水运交通产生不利影响,C错。
海洋面积广大,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不适宜,D错。
故选B。
6.下面海陆风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陆地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白天陆地升温快,海洋升温慢,陆地温度高于海面温度,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形成海风,③图正确。
夜晚则相反,②图正确,B正确。
故选B。
【点睛】地表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7.河流主流线是河槽各断面流速最大处的连线。
我国某河段比降较小,河道被河间湿地分隔成网状河道;该河段所在区域人烟稀少。
3年来,该河段河道及河间湿地总面积变化较小,主流线摆动明显,河间湿地个数明显增加。
下图示意该河段降水相近的4个年份丰水期的河道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该河段河道平面形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2.在该河段,对河间湿地总面积几乎无影响,而对个数影响较大的指标是()A.输沙量B.河道宽度C.主流线位置D.河床平均深度3.该河段3年来主流线摆动明显,而丰水期河岸线却变化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A.位于峡谷,河岸基岩坚硬B.河岸植被茂密,抗冲性强C.地壳持续抬升,抵消侵蚀D.位于平原,沿岸堤坝牢固【答案】1.A2.C3.B【解析】【分析】本题考察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1.材料明确点出,该河段河间湿地个数明显增加,结合图文得出其河道平面形态的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输沙量增多,则该河段泥沙沉积变多,河间湿地面积增大,A错误;河道宽度如果变窄,河流水速加快,河流侵蚀能力增强,河间湿地面积减小,B错误;材料明确点出河间湿地个数增加与主流线摆动有关,根据所学知识,河间总湿地面积的变化主要与该地泥沙沉积量的大小以及河流的侵蚀能力大小有关,与主流线的位置无关,C正确;若河床平均深度变浅,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量增大,河间湿地总面积增加,D错误。
故选C。
3.该河段比降小,不会位于峡谷,A错误;该地多湿地沼泽,蓄水能力强,两岸植被茂密,丰水期植被对洪水的阻力大,河岸线稳定,B正确;地壳抬升是一个漫长的地质过程,材料中3年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尺度,C错误;该地人烟稀少,堤坝较少,D错误。
故选B。
【点睛】若某河段河岸线变动不明显,除开河流自身的因素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因素:河岸的植被覆盖率、河岸地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