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涵义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教育的涵义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指学校家庭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大众传媒等给儿童的影响。
学校对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进行指导,使家庭、社会、学校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法国勒图尔诺与英国沛西·能C.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美)孟禄。
D.劳动起源说,农业社会的教育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夏朝我国就出现了名称为“痒”、“序”、“校”等的学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文法、修辞、辨证术、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B.教育的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信息社会的教育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改革B.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政治、经济、文化)C.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D.教育终身化和全民化《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启:开其意。
发:达其辞。
),“道(引导)而弗牵,强(尽力)而弗抑(强迫),开(打开学生思想)而弗达。
”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班级授课制。
倡导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洛克的《教育漫话》“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一个绅士应该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在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通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
(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无目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儿童、经验、活动三中心)教育的个体功能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一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前者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因材施教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一国的教育目的又称为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1.个人本位论:卢梭、爱伦·凯以个体价值为中心,应根据人的本性、本能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2.社会本位论: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及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9年6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智育是有目的地授予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
它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第四讲教育制度与法规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
双轨制:欧洲,大学-中学、小学-职业学校;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
第一个正式颁布学制“壬寅学制”,但没实行。
(1902年)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学制“癸卯学制”(190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922年,壬戊学制(“六三三制”)义务教育的特点:强迫与免费、普及与基础、民族性与公共性。
教师的权利,细节见书本121。
123。
128。
131。
学生的权利,细节见书本136—140。
第六讲课程(一)课程的含义狭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1.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见书本156;课程价值的标准:理想的课程应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课程的内容:课程所提供的社会经验不能超过儿童的生活范围。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见书本157。
课程目标的特征见书本161。
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详见书本165:1.目的: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编排方式: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教学方式: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评价: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综合课程,是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而形成的。
核心课程:是以一定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又称为“形式课程”,它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
潜课程(latent curriculum)又称“隐性课程”,它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A.权威性。
B.多样性。
C.强制性。
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活动.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并在学校中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见书本172。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以后实施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总体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计划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作为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的脉络见书本197—198。
语言教学的优点见书本199。
教学过程的特点:1.它是按照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教育活动。
2.教学活动是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
3.以传授、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性目标,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4.教学过程是实施各育的组织形式。
孔子:学思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五步教学法:教师给儿童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须能产生疑难问题的思维刺激物、从资料和观察中产生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儿童自己负责展开他所设想的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验证)、儿童通过应用检验他的方法是否有效(结论)。
六阶段说”: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启:开其意。
发:达其辞“道(引导)而弗牵,强(尽力)而弗抑(强迫),开而弗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罕譬而喻,言近旨远。
”(六)因材施教原则;(七)巩固性原则;教学组织形式: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一节好课的标准: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构紧凑。
5.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教师中心论:教师的权威作用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以课堂讲授、书本知识、教师为中心2.学生中心论: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设计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卢梭、杜威,以活动教学、儿童亲身经验、学生为中心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体。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工作关系。
人际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组织关系,心理关系。
认知关系、情感关系。
非正式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相互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理解学生A.心胸豁达B.敏感性C.移情作用D.客观性2.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巧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的期待。
德育:概念:广义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发展一定的品德能力。
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德育过程:1.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与交往3.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4.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德育原则:1.知行统一2.疏导原则3.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5.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消极的教训,积极引导6.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7.言教与身教结合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
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3.实际锻炼4.情境陶冶5.行为评价。
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问题行为的矫正:a.塑造b.消退c.强化不相容的反应d.模仿e.惩罚(反应代价)f.刺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