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长发育
2岁时60% 6岁时55% 14岁时53%
此百分数显示了上、下身比例的改变,比坐高 绝对值更有意义。
坐
高 测量方法
婴幼儿仰卧位测量 顶臀长即为坐高
3岁以上的小儿坐在坐 高计凳上,骶部紧靠量 板,挺身坐直测量
头围
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 长度为头围。
反映脑、颅骨的发育。 头围测量在2岁以下最有价值。 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过大 提示可能为脑积水。
体重
正常小儿体重估计公式
年龄 1——6个月 7——12个月
2-12岁
体重(kg) 出生体重+月龄×0.7
6+月龄×0.25 年龄(岁)×2+7或8
体重
测量方法
卧位测量 坐位测量 立位测量 母抱测量
注意事项
• 应在晨起空腹时 将尿排出后进行
• 每次测量应在同 一磅秤
• 每次测量应在同 一时间进行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头小畸形;
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 脑膜炎、脑炎、脑积水、脑肿瘤等;
身 高
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 长度,是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 总和。身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 指标。
3岁以下婴幼儿采用仰卧位测 量,称为身长;3岁以后用立位测量, 称为身高。
身 高
正常小儿身长(高)估计公式
年龄 12个月
2岁 2-12岁
身高(cm) 75 85
年龄(岁)×7+70
身 高
身高增长规律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第二章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概念
生长: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 化。可用测量的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 的成熟。表示质的变化。
第一节生长发育的规律与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生长发育规律:
•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 (二)不平衡性 • (三)顺序性 • (四)个体差异
上 臂 围
5岁以下小儿评估标准为: >13.5cm为营养良好 12.5‾13.5cm为营养中等 <12.5cm为营养不良
上
臂 围
测量方法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骨骼发育:
• 1、头颅骨的发育 • 2、脊柱的发育 • 3、长骨的发育
囟门
1、
多块颅骨交界处形成的间隙
颅
骨
的
发
育
囟门
前囟:两额骨与两顶骨交界处形 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1‾2cm,6 个月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 1‾1.5岁时闭合。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前习俗期(1-6岁) • 习俗期(6-12岁) • 后习俗期(12岁以上)
第二节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 二、体格生长的评价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体重
身高
坐高
头围
胸围
腹围
上臂围
囟门
牙齿
一、体格生长
体重
体重是身体器官、系统、体 液的总重量。体重是反映体格生 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 临床计算补液量和给药量的重要 依据。
(三)顺序性
顺序规律: ①由上到下 ②由近到远 ③由粗到细 ④由简单到复杂 ⑤由低级到高级
(四)个体差异
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各有其自己的生长“轨迹”。
二、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点
(一)、费罗伊德之性心理发展理 论
• 口腔期(0-1岁) • 肛门期(1-3岁) • 性蕾期(3-6岁) • 潜伏期(6-12岁) • 生殖器(12岁以后)
头围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为32-34cm 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均增长6cm 1周岁时头围约46cm 2岁时约为48cm 5岁时为50cm 15岁时约为54‾58cm,接近成人
头围
头围测量
胸围
胸围是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 的长度。
胸围大小与营养和胸廓的发育密 切相关
胸围
测量方法
胸围
正常参考值
出生时:胸围<头围,平均为32cm 1岁左右:胸围=头围 1岁以后:胸围>头围 1岁至青春期前: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 程,但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速度不 同,呈现阶段性,如生后第一年增 长很快,为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 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不平衡性
小儿机体各系统 的发育在不同年龄 阶段各有先后,如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发育先快 后回缩.
身 高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 立位测量时足跟、 臀部、两肩胛、枕后 节结同时紧贴测量杆
• 头放正,即眼眶下 缘与耳孔上缘在同一 水平线上
• 头顶板必须与测量 杆垂直
坐 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称坐高。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 的发育。
坐 高
我国1995年9市地区儿童 坐高与身高的统计显示:
出生时约67% 6个月时64% 1岁时62%
胸围-头围(cm) ≈岁数减1
腹围
腹围是指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 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2岁前腹围约等于胸围 2岁后腹围较胸结肠)等。
腹围 腹围测量
上 臂 围
上臂围是在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 中点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代表上臂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 的发育水平,反映小儿的营养状况。
(二)、艾瑞克森之心理社会发展理 论
• 婴儿期(0-1岁):信任—不信任 • 幼儿期(1-3岁):自主—怀疑 • 学龄前期(3-6岁):主动—内疚 • 学龄期(6-12岁):勤奋—自卑 • 青春期(12-18岁):角色认同—角色混淆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感觉运动期(0-2岁) • 前运思期(2-7岁) • 具体运思期(7-11岁) • 形式运思期(12岁以上)
红色为 增长的 部分
身 高
由于头部、脊柱、下肢3部分发
育速度不一致,临床上需要分别 测量上、下部量以检查其比例关
系,判断疾病更有意义。
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身
身高受遗传、内分泌、
高 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影
响,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
不会影响身高增长。
身材异常:低于均值30%以上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 生长激素缺乏 长期营养不良 严重佝偻病等
后囟:两顶骨与枕骨交界处形 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部分婴儿 已闭合或很小,最迟生后6‾8周闭合。
囟门
囟门测量立法
颅骨的发育: ※前囟
后囟
组成: 顶、额骨 顶、枕骨
出生时大小: 1.5-2.0 ㎝ 很小
闭合时间: 1-1.5 岁 6-8 周
颅骨缝 顶、额、枕
很小 3-4 个月
囟门
临床意义
前囟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 水、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