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

一、概述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石油是一种埋藏于地层深部的流体矿藏,具有独特的开采方式,与其他矿物资源相比,石油的采收率较低。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尤其在我国,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主力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开采难度增大,产量递减幅度加大,而且后备储量严重不足,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据预测,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到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将高达108(1亿)吨/年。

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田,按现已探明的地质储量计算,采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油5000万吨。

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缓解石油供求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有两条有效的途径:一是寻找新的原油地质储量;二是提高现有地质储量中的可采储量,即提高采收率。

寻找新的油田、补充后备储量是原油增产和稳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多年以来,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也不断加大勘探力度,找到新的储量。

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总地质储量是一定的,而且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勘探程度已经很高,新增地质储量的难度越来越大,潜力越来越少。

近年来,几个大油田新增地质储量多数都是丰度很低、油层物性差、开采难度大的油藏。

在有限的原油地质储量中,其可采储量是一个变量。

它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而增加,而且其潜力一般很大。

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

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

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

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

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

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领域。

它的综合性表现为两方面:①高新技术的高度集成。

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一套集成技术,注入、采出、集输……②学科领域的高度综合。

涉及各个学科。

这种学科交叉、互渗,有助于产生新的理论突破,并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

而且,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这些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很多。

由于驱替介质不同,其具体的驱油机理各不相同,适应条件和驱油效果都不同。

但所有驱油方法都基于一些具有共性的原理。

(二)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分类在油田开发史上,运用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石油叫做一次采油。

一次采油也被称为能量衰竭法采油,其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左右。

通过注水或非混相注气提高油层压力并驱替油层中的原油叫做二次采油。

二次采油时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此时的二次采油叫做维持压力采油。

如我国的大庆油田和前苏联有相当一部分油田在投人开发的同时进行人工注水。

人工注水采油方法远比能量衰竭法的采收率高,通常为30%-40%,个别油田可达80%。

由于水的来源广,价格便宜,采收率又高,所以,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初便迅速地在油田发展起了注水采油技术。

20世纪50至60年代,注水开发的工程项目数达到了顶峰。

但到60年代后期,注水开发项目一直下降,其原因是一些注水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这时产水率持续上升,产油量却不断下降。

当产水率高达95%一98%时,继续注水是不经济的,这时被迫停止注水。

我国的大庆油田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采用人工注水方法采油,在进入高含水期后,坚持“稳油控水”这一基本开发方针,开拓了一条改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高经济效益的新路子,为“八五”期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确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十五”期间,我国东部老油田2005年底综合含水率已达到89.71%,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已进人特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

为了搞清剩余油的分布,在油藏精细地质描述、开发地震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和横向预测技术及四维地震技术)、水淹层测井监测技术(包括裸眼井测井技术和套管内水淹层测井技术)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及石油勘探开发综合软件集成平台技术等方面研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配套技术。

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可通过钻高效调整井如采用侧钻水平井、多底井、分支井等复合井和直井不均匀加密布井,利用地层深部流体转向技术(即向地层注入能大幅度提高油层残余阻力系数或在地层深部堵塞高渗透层的物质,使后续的注入水在地层深部转向)来达到提高水驱波及体积的目的。

人工注水虽然可以提高采收率,但注水后尚有约一半以上的油滞留在油层中,如何采出这些二次残余油(也称为水驱残余油)是油藏工程师们面临的间题。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开采三次残余油成为可能。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开采技术的发展使开采三次残余油成为可能。

这一开采技术主要是通过向油层注入化学物质、注蒸汽、注气(混相)或微生物,从而改变油层中的原油性质并提高油层压力,这种驱油方式叫做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

由于我国油田采用的开发技术除玉门油田外,均没有明确的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之分,故对我国油田使用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 EOR—Enhanced Oil Recovery)这一名词更为恰当。

EOR这一专有名词包括注水和其他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原油的采收率取决于驱油剂在油藏中的体积波及效率(或波及系数)(Volumetric Sweep Efficiency)和驱油效率(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所有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都是以提高波及效率和/或提高驱油效率为目标。

但是,由于驱替方式和驱替介质不同,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机理、适应性都有很大差异。

根据驱替介质和驱替方式,提高采收率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1.化学驱凡是以化学剂作为驱油介质,以改善地层流体的流动特性,改善驱油剂、原油、油藏孔隙之间的界面特性,提高原油开采效果与效益的所有采油方法统称为化学驱(Chemical flooding)。

常见的化学驱方法有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水驱以及化学复合驱(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等)。

2.气驱凡是以气体作为主要驱油介质的采油方法统称为气驱(Gas flooding)。

根据注入气体与地层原油的相态特性,气驱可分为气体混相驱与气体非混相驱两大类。

常用于作为驱替介质的气体主要有CO2、N2、轻烃、烟道气等。

3.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

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根据油层中热量产生的方式,热力采油可分为热流体法、化学热法和物理热法三大类。

热流体法是以在地面加热后的流体(如蒸汽、热水等)作为热载体注入油层;化学热法是通过在油层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如火烧油层、液相氧化等;物理热法是利用电、电磁波等物理场加热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这是一类新的且很有发展前景的稠油开采方法。

4.微生物采油微生物采油(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油层及油层中的原油,改善原油的流动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提高驱油剂的波及体积和微观驱油效率。

除了上述几类方法外,油层深部调剖及作用于油层深部的物理法(如声波、电场等)采油也都属于提高采收率技术范畴。

化学驱方法及技术比较:·几乎所有化学驱方法都具有高盐敏性,即对矿化度非常敏感,所以一般对驱油体系的矿化度都有限制。

·由于化学体系在油层中运移时,易于发生吸附、滞留,甚至絮凝、沉降,影响化学剂的注入。

如何保持足够的注入能力,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减少化学剂在油藏中的损失(吸附、滞留),是直接影响化学驱效果的关键问题。

⎪⎪⎪⎪⎩⎪⎪⎪⎪⎨⎧⎪⎩⎪⎨⎧烟道气驱氮气驱干气(或贫气)驱富气混相或非混相驱液化石油气混相驱轻烃驱混相或非混相驱气驱2CO⎪⎪⎪⎩⎪⎪⎪⎨⎧⎩⎨⎧电磁波加热电加热火烧油层蒸汽驱蒸汽吞吐注蒸汽热力采油另外,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也日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加速研究。

但由于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工业化应用还有待时日。

利用物理场激励油层、提高采收率,是一类新的技术思路,属于油气田开发的前言研究领域。

这类物理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须深化研究。

可以与化学驱相互补充,对那些不适用化学驱的油藏是一类很有价值和前景的方法。

(三)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现状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不仅受技术水平发展的制约,更大程度受油价的制约。

近年来,由于油价下跌,多数国家的EOR 技术应用呈下降趋势,但对于EOR 的研究却从未停止。

据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对北美及全球原油提高采收率所做的年度调查表明,目前世界开展EOR 项目最多的国家是美国(50项)、委内瑞拉(50项)、加拿大(47项)和中国( 38项);其次是特立尼达(13项)、印度(6项)、印尼(5项)、哥伦比亚(2项);此外,法国、利比亚、墨西哥、土耳其、阿联酋均只有1项。

需要指出的是,此项调查没有反映前苏联及东欧石油生产国的情况。

该项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注蒸汽热采、二氧化碳混相驱、烃混相驱及注聚合物驱油(包括化学驱),是当今世界EQR 主流技术,这4种技术所占比例依次为44%(136项),22% (68项} ,14% (45项)和9%(27项)。

传统的火烧油层仍是一种有效的热采方法,美国、加拿大和印度还在采用,总计占5%(17项)。

在各类EOR 技术中,注蒸汽不但开展的项目多,而且应用的最为广泛,在被调查的13个国家中有7个国家以此项工艺作为EOR主要手段。

开展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是美国;而注聚合物驱油则要数中国;进行烃混相驱的首推加拿大,此外委内瑞拉和美国也有一定数量。

从效果看,在所开展的4种主流技术项目中,烃混相驱工艺成功率达91% ,二氧化碳混相驱达84%,蒸汽驱达75%,注聚合物驱油(包括化学驱)达57 %。

根据统计数据,烃混相驱已有87%的项目获利或有望获利,二氧化碳驱和蒸汽驱项目的获利项目水平接近,分别占65%和68%。

对于注聚合物驱,此项调查未提供确切数据。

按照这项调查资料,我国开展蒸汽驱的主要是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河南油田、新疆油田,开展注聚合物的则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大港油田、河南油田、吉林油田等。

1. 美国EOR技术应用状况美国的提高采收率研究于二十世纪初起步,但初期发展较慢。

直至1973年,由于阿拉伯石油禁运,美国将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其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对提高采收率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