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此人写了一首诗词,令他千古留芳,少年时被称为神童,但恃才惹祸

此人写了一首诗词,令他千古留芳,少年时被称为神童,但恃才惹祸

此人写了一首诗词,令他千古留芳,少年时被称为神童,但恃才惹祸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才子,感怀身世,凭吊历史,写了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就是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特定把自己钟爱的这首临江仙写在小说开头(应该是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加上的——博主注)。

这首词立即把整部小说水准带到一个深远而又前所未有的文艺高度。

后来,它又作为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开唱,这首词可谓红遍大江南北,童叟尽知。

但这首词可是“词红人不红”,至于作者是谁?他的人生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如此深远高亢的诗词?这些问题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

这首《临江仙》作者叫杨慎,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

小时的杨慎,对作诗填词文艺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且极具天分,小小年纪就写出一篇《古战场文》,令四方文人墨客拍案叫绝,被誉为“神童”。

这位“神童”的横空出世,离不开家学渊源。

杨慎的父亲是四朝元老杨廷和,当过明四朝皇帝的老师兼辅政大臣。

有这样满腹经纶的父亲,杨慎自然深受其治学当政的风范所影响,在23岁时,杨慎就高中进士,成了翰林大学士,进入了明朝的行政智库机构。

成也早成名,败也早成名。

杨慎成名太早,又迅速进了明朝核心机构,缺少了生活和工作历练,难免养成恃才傲物,盛气凌人的习性。

在嘉靖年间发生的“大礼仪”党争中,杨慎站在护礼派一边,受到嘉靖帝的排斥,被贬到边远之地——云南永昌卫,并且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年。

二十多岁的大好青年,竟然在荒凉之地被困了三十年!当年的锐气、理想早就被无情的岁月打磨掉了,只剩下无可奈何的蹉跎岁月。

云南三十年的日子里,杨慎纵情山水,感怀身世,写的诗词大多是感悟历史无情之作,其中,这首《临江仙》正是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大作。

乍一看,怎么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与苏东坡那首《赤壁怀古》颇为相似,而且两人的经历如此相似,难道杨慎是有意其实,还两首词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是游赤壁后发出的人生感概,更多地回想具体历史的人和事,与自己的遭遇相对照,内心还有一点不甘和愁苦。

他从一件事中引发个人的感叹。

而杨慎的《临江仙》从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待所有人和事,从宏观层面去看待自已的人生,完全看淡了自己个人命运的得失沉浮,词的格调变得豁达和从容。

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原创:谢根洪)大明第一才子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盛夏光年,空气醉甜。

又是一季鲜花锦簇、芳香四溢时。

在赵雷的歌声里,一个人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走到了桂湖路的尽头,站在了博物馆的门口。

任凭嫩绿的垂柳,亲吻着额头。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还在停留。

停留?是的,为五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杨慎的人停留。

一公元1508年,大明正德三年,帝都北京。

又是一年国考(科考)时。

此时,一名来自新都(今成都)的21岁小伙踌躇满志地走进了考场。

他轻轻松松地答完了试卷,然后胸有成竹地离开了考场。

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答卷十分完美。

果然,当时的文坛大V、主考官王鏊和梁储老师评卷之后,对这位考生的文章大加赞赏,毫不犹豫地把它评为了第一名。

可是,这时候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不可思议地发生了。

因为这些主考官们太喜爱这篇文章了,他们反复拜读,争相传阅。

在传阅过程中,蜡烛流下的烛花碰巧滴落在了卷面上,于是试卷被烧毁。

就这样,本来应该为国考冠军(状元)的小伙,却因为这个奇葩的突发事件,名落孙山。

既然命中如此,那就等三年之后再考吧。

然而,牛人就是牛人。

三年后,小伙第二次参加国考。

这次没有发生什么意外,24岁的他再次考取了第一名(中状元),终于弥补了三年前的遗憾。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位小伙名叫杨慎,字升庵。

二杨慎是名神童,如假包换的神童。

可是,与大多数神童从小悲催命运不同的是,杨慎小朋友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其父杨廷和,是历经大明三朝的中央高干、股肱要臣。

同时也是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叱咤风云人物。

由于出生书香门第,杨慎小朋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七岁时,母亲教他唐诗,很快倒背如流。

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

十二岁时,写出《吊古战场文》,文中竟然出现了“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样的警句。

读到此文时,他的叔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的杨瑞红惊呆了。

杨副部长怀疑自己看错了,猛掴自己几个耳光后,又命令自己的侄子重写《过秦论》。

我们知道,《过秦论》是西汉文坛大V贾谊传颂千载的名篇。

这次,轮到杨慎小朋友的爷爷惊呆了。

一向安重沉稳的杨老爷子读过《新过秦论》之后,顿时对左邻右舍大声宣布:“我的孙子就是新一代的贾谊啊!”得意忘形的杨老爷子当时可能忘记了,贾谊的一生是及其坎坷不幸的。

三高中状元后,24岁的杨慎被任命为中央政府的秘书(翰林院修撰),从此正式登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此时的他,由于特殊的身份,交结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咖。

更难得的是,因工作需要,杨慎有大把时间泡在中央档案馆(皇家秘阁),从而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

几年下来,杨秘书的行政工作能力及文学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后来,人社部(吏部)考核干部时,称他“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

这就是说:杨秘书的文章与状元的名声相符、品行与名字相称。

与此同时,其父杨廷和同志忍辱负重若干年,终于击垮了祸国殃民的大宦官刘瑾集团,已经出任了内阁首辅。

估计这时候您该纳闷了,内阁首辅是什么官职呢?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您:国务院总理。

既然德政勤绩廉考核全部优秀,又有担任总理的老爹作后台,毋庸置疑,杨秘书的仕途之路自然是光明无限。

可是,人生啊,有时往往就是那么无常。

正当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之时,一起惊天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杨秘书一生的命运。

同时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件被中国历史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就是:“大礼仪”事件。

四什么是“大礼议”事件?其实说白了,就是活着的最高领袖为死去的父母争取名誉称号而折腾出来的惊天闹剧。

公元1521年,千年难遇的混世魔王正德皇帝朱厚照同志突然两腿一蹬,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嗨皮去了。

由于这位仁兄没有儿子,所以按照相关规定,其堂弟朱厚熜同志即皇帝位,这就是后来的嘉靖帝。

话说这位嘉靖同志也不是善茬儿,上岗仅仅6天,就命令宣传部(礼部)下发红头文件,追封自己死去的老爹为皇考。

如此这般胡闹,总理杨廷和同志看不下去了。

杨总理立即召集中央众高干协商此事。

协商的结果是:嘉靖同志应该称朱厚照同志的父亲为皇考,改称自己死去的老爹为皇叔父。

也就是说,嘉靖同志得管伯父叫父亲,而把亲生父亲当叔父。

意见反馈上去之后,嘉靖同志勃然大怒,厉声质问道:“净扯淡,父母怎么能乱换呢?”可是,以杨廷和杨慎父子为首的这帮官员们真是杠杠的,硬是和最高领袖死磕上了。

如此以来,嘉靖同志也是没辙,遂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假意要辞去最高领袖职务,卷铺盖走人。

事情闹到这一地步,杨总理等一干人面面相觑。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做出了让步。

但是呢?有个条件,就是嘉靖同志要在爹娘的称呼前加上“本生”二字,并且仍然坚持让其称伯父为“皇考”。

这样一来,领袖与官员们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而此时,一些没有节操、没有底线的官员如张璁、桂萼等为攀上最高领袖这棵高枝儿,突然临阵倒戈。

他们圆滑地选择了站在最高领袖嘉靖同志一方,从而使得天平的平衡被打破如此以来,以杨慎秘书为代表的官员们不干了。

他们联名上书,称张璁、桂萼为官中败类,并以集体辞职表示抗议。

最高领袖嘉靖同志丝毫不为所动老江湖毕竟是老江湖。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杨廷和总理也准备仿效嘉靖同志,以退为进,写下辞职报告,说要告老还乡。

没料到的是,嘉靖同志早就嫌这位倔强的老头碍手碍脚,于是顺水推舟,大笔一挥:批准。

至此,三朝元老、时年66岁的杨老总理只好于无奈之下卷铺盖回了成都老家。

五此时,虽已赋闲在家,但杨老爷子仍然忧心纷繁杂乱的时局。

而且,他更担心身处漩涡中心的儿子杨慎。

所以他屡次写信劝诫儿子要“端做闲官,只守闲官”。

可他没万万没想到的是,怀着一颗铁血丹心的儿子,早已义无反顾地跳入了这场大风暴的漩涡中心。

公元1524年7月,嘉靖同志正式下文称死去的老爹为“恭穆皇帝”,并去掉“本生”二字。

众官员们断然拒绝。

不仅如此,杨秘书还联络一帮人跪在左顺门前,进行集体抗议活动。

面对此情此景,嘉靖同志暴跳如雷。

他立即命令卫戍军(锦衣卫)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并逮捕了八名官员。

此举动一出,群情更加激愤。

于此关键时刻,杨慎也是吃秤砣铁了心,他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组织才能,召集官员共计二百二十余人集会,并在众人前大声疾呼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于是,受到杨秘书口号煽动的众官员们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齐刷刷下跪,同时嚎啕大哭,硬是把皇宫弄成了殡仪馆。

此时,嘉靖同志再也忍无可忍。

他立即下令将所有人全部打入大牢,并动用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刑:廷杖。

也就是用碗口粗的大木棍打屁股,并且往死里打。

于是,包括杨慎同志在内的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整齐排列在皇宫外,上百根大棍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

这次,嘉靖同志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那就是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

这一百三十四人中,有十六人当场被活活打死。

细细想来,“活活打死”这四个字,至今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胆寒啊!侥幸的是,杨秘书虽然被打得昏死过去许久,但是好歹总算捡回了一条小命。

抓也抓了,打也打了,这下嘉靖同志总该消停了吧?然而您错了,仅仅过了十天,卧在病床上的杨慎等人又被人抬回到刑场,再一次挨了一顿结结实实的回笼棍。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正值壮年的话,37岁的杨慎早就魂归天外了。

然而,嘉靖同志还是没有结束的意思。

基于杨秘书在这场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嘉靖同志额外送给了他一项优厚的待遇--流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

至此,长达4年的“大礼议”闹剧彻底画上了句号。

对这场争论,孰是孰非,当时及后世史学家一直莫衷一是。

然而,纵观杨廷和、杨慎父子在这场惊天闹剧中的立场及表现,其拳拳之忠心、铮铮之铁骨可见一斑。

六据说,杨慎同志最初的流放地为山西雁门关。

可是当时帝都北京流行一句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

”嘉靖同志大概也很喜欢这句民谣,于是就一改初衷,顺便安排杨慎同志到更为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曾经的天子骄子、37岁的杨慎被赶出帝都,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流放之路。

他可能不会知道,这一走,他再也没有能够返回帝都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