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创新
摘要:案例是行动导向课程设计的有效载体。
本文从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讨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研究了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强调了案例设计要注重综合性训练、为职业岗位服务的思想。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
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
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
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揗如下几个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
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
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
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
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
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
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教学案例的创新
3.1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
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
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
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
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5)案例要经常更新,以保证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合乎技术发展的潮流。
案例作为一个载体,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序化和重构,变无形为有形,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能提高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