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
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
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
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
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
1、本文的论证结构。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
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
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
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
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最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
(这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
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
)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
a. 先说整体的感觉。
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
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
b. 第一部分:开头很好。
背景介绍得很清楚。
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
读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
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
您一开篇马上就提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为模板的一种。
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
c. 第二部分: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
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样读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
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
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整的了吧。
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视了核心与方向。
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
d. 第三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
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
我觉得这点十分可贵。
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一步来解决问题。
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
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
他认为作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
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应该反思自己为何会漏掉了这一点。
)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
这个我在上一部分也粗略说了些,这里总结一下我的读书报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本书的主题缺乏一个有背景有力度的引论。
开头十分干瘪。
再次,写作层次与结构十分混乱。
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应该是一气呵成的。
但我的过于执迷于细节,忽略了对整本书整体的体系化的把握。
开头部分本来就没有开好,到第二部分的写作时又将作者的论述总结与自己的随意观点杂糅在一起,感觉完全没有重点,写作太随意,结构太松散,没有凝聚力。
另外,即便是写自己观点的地方的论证也都十分弱。
当然,我了解得不多本身也是个原因,还需要深入阅读,形成比较体系化的观点和概念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还需要做以下修改:其一,开头重新写。
按照老师的短评的方法,或者陈的这篇读书报告的方法。
思路是以背景提出问题。
重点在于将问题提出来,然后用最简练的方法总结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其二,把第二部分中作者的论证与自己的观点剥离开。
第二部分整体只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
把作者的观点提炼出来。
这部分的介绍一定要有重点,简练,有力,这部分十分考验自己对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概括能力。
所以一定要好好写。
其三,可以集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但切记不可流于对某些问题的逐一评论。
最好是能够按照作者写作本书的思路来串自己的看法。
一定要写出串起来的感觉,要使这部分的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松散。
也不要仅仅提出问题,切记不要用自己朴素的正义观来论述,这是外行人的做法。
最好有理有据。
最后,最好做一个升华。
可以结合大陆的实践谈一谈发展方向。
毕竟法学之理论探讨到最后也是为法律之实践服务。
若能结合一下,应该能使此读书报告的写作显得更有价值一些。
(如何写好这部分,还要多思考和揣摩。
读书报告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谈,但不必一定要落实到如何为实践服务。
把理论问题谈清楚了也是一种重要贡献。
)另外想补充的是,看完老师的批改后,我觉得我的读书报告估计得全盘推翻…加上本身对法学方法论的东西了解得也不多,我在想,我是再将杨的《法学方法论》精读一遍再理出一份专门针对此书的读书报告呢(这样我觉得论证有些干瘪,因为老师提到的那些名字还有他们写的书我都没看过,比如什么阿列可西啦,拉伦茨的那本书我也没读过),还是先大致了解一下其他关于法学方法论的著作,结合这些了解再深入地重写读书报告?这样视野会不会就宽一点?写作也不至于流于无力的讨论?(此点我在信件中会有所建议,略)突然想起我准备学术十星答辩的事儿。
那时候文章已经写完了,但是答辩要求花5分钟左右介绍自己的论证结构与思路。
当时我的方法就是画图。
拿出一张白纸开始一点一点缕思路,理结构。
从哪一步到哪一步之间的逻辑纽带是什么,论证的理由够不够充分,整篇文章的体系有没有偏离轨道,是不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
后来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的写作来说十分有用。
每一次的反思都促进了我进一步完善论文,本来有一些没理清楚的地方因为自己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发问也理清楚了。
跟老师说这个,是想问老师,这样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运用在所有的写作中呢。
或者说,或许也可以用在阅读中,读书的时候也边读边画图,在每一个画箭头的地方都写上,从论点a到论点b的逻辑思路。
额,只是突然想到的。
或许这个方法能融到整个阅读,思考,论证,写作的过程中去呢。
(这是一个好方法,可以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升华,转化成自觉的技能)感谢老师的批改和指导!!祝开心。
luo篇二: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关于读书作文的开头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书,在书的指引下,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得以流传和发扬。
书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人类的的导师,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喜欢在书的海洋徜徉,因为书给予我力量与智慧,在我成长道路上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为我指引方向,给我信心与力量,帮助我到达成功的彼岸,充实我的生活,是我忠实的朋友。
篇三:三遍经典名著读书报告--简评《林徽因传》读书报告——简评★文章开头:①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
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孤寂、伤感的印象。
②开头引用书中隽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③文章开头交待得非常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章进程:①文章将“林徽因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写得细致入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林徽因传奇的人生经历”进行。
③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④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⑤作者观察阅读缜密叙沭时井然有序。
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宛然置身于梦境一般。
⑦以缓慢低沉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⑧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文章结尾:①以感想开关以感想结尾。
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②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
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③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激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夹缝中的历史》读书报告——简评★文章开头:①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②开头简明扼要③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文章进程:①运用比喻,将“屈辱”比作一根皮鞭。
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②不同角度叙述,选材新颖,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③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④细节刻画颇具匠心。
极富功底。
⑤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⑥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⑦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文章结尾: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②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