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优秀课件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 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炼字:全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
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 的文笔表 现 缠 绵 的乡愁。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在自问自答中
“ 愁”结束,表达了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
【解答】B.错误,诗的五六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 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 眼前的所见景物; C.错误,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缠绵的乡愁。 D.错误,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 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翻译: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 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
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 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 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 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 美,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答】B.有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的说法显然错 误。“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故“芳草萋萋鹦鹉洲” 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绿树芳草、 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 意,富于绘画美。
3.对《黄鹤楼》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 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 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 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 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 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 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 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 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写作背景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 览眼前景物, 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 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 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诗兴大作, 即创作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 题诗的绝唱。
听读.朗读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内容: 首联扣题, 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
远。 诗人先悬想“ 昔日” 这里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 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 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炼字: “空”字表达了鹤去楼空的无限感慨。 读
首联, 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 吊古伤今, 陷入无 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5.对《黄鹤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 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 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 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 乡之情。
【解答】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 乡之愁情。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17)《黄鹤楼》中,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
B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 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 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 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 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翻译: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 有白云在此漂浮。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 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 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 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 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内容、表现手法:颔联是首联的延伸, 这两联四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 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 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入景,抒发 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家乡的情怀。
课堂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 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 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 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黄鹤楼
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
岳 阳 楼 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 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滕 王 阁
位于江西南昌,因王勃的 《腾王阁序》而著名。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 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 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 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 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 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赞叹不已。
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12)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
愁的诗句是:
?
。与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仿。
(13)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 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1日4)暮《乡黄关鹤何楼处》是中表现烟游波子江的上悲使苦人心愁情的诗句
昔人:指传重说点中骑字鹤词飞去的仙人
空:只 返:返回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芳草:香草,古时常用于比作愁思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翻译: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 了,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 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1、中心(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 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2、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 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表达 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
【解答】D.有误,词语“愁”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 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而不是“乡关”。
4.对《黄鹤楼》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 内容。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唐代诗人,(公元
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 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
早期诗多写闺情, 流于浮艳。 后历边塞, 诗风转为雄浑奔放。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 宏伟, 著有《 崔颢诗集》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1 )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4 )《 黄鹤楼》 中从神话传说落笔,再从遥远的古代 回到现实中 来, 写现在鹤去楼空的句子是:
6.阅读《黄鹤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 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 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 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句,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 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 增添了黄鹤
楼的神异色彩, 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前两联 中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炼字:“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
时空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 阔感, 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 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内容: 颈联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 诗人 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语言: 对仗工整, 各用一个叠词, 声调铿锵, 音韵清朗, 富于音乐美。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翻译:黄昏中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烟 雾笼罩的长江更是激起思乡的哀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 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 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解答】B.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 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所以“后四句想象”表述 错误。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 “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 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 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 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 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