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13T11:19:26.2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作者:石纬国姜军
[导读] 微课作为“互联网+”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

了解并认识微课特点,合理运用微课,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第一初级中学264000
微课作为“互联网+”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

了解并认识微课特点,合理运用微课,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微课的特征
1.微型性。

教学视频或音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

从时间看,微课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否则学习者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高度集中;从容量上看,为便于网络上传、下载、观看,微课的容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

2.前瞻性。

微课在制作并使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加以编辑录制,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因此微课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属于教师对教学任务的预设性课程。

3.独立性。

微课从内容上看,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具有相对独立性,以适应教师或学生特定需求为准。

4.灵活性。

微课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里,它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服务于一堂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的课后自学、复习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或技能。

二、微课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1.跨越时空、便捷高效。

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电脑、平板、手机已经普及,成为教师进行微课教学的物质基础,当老师将微课上传至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课堂上、家庭中,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习更便捷、高效。

2.形式多变、功能强大。

微课素材可以是音频、视频,还可以是课件、提纲,其形式不是单一的资源,而从微课使用方式来看,微课有启发学生思考的预习型微课、承担重点突破任务的专题型、引领学生巩固知识的复习型微课、拓展学生思维的拓展型微课、解答学生问题的点拨型微课,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3.因人施教、针对性强。

微课在设计和制作上针对学生群体学习特点、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也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使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再依附于教师的教学,他们可以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学习相应的微课,具有更大的自由,从进度到内容等,尤其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能反复观看直到理解掌握。

4.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相对于复杂、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易感受到压力和困难。

由于微课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及微型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得到分化,成为一系列有层次、有梯度的小目标、小任务,这使得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5.翻转课堂、教育变革。

教学手段的改变,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以“让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观看视频中老师的讲解”为基础,以“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探究”为目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一个切口,改变了老师的讲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路径,将会真正成为走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变革。

三、让微课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1.微课开发精良。

微课资源质量直接决定了微课教学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微课的开发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重视微课的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它的使用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

所以在制作前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和学情出发,通过目标导向、活动设计、及时反馈等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

微课的设计至少应包括:选择题材、目标设计、过程设计。

(2)高品质的微课,应该采取团队协作开发、专题式开发的模式,使微课中的知识点覆盖更系统、全面,风格协调统一,避免个人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3)突出微课特点,做到微且精。

在微课的制作不仅要体现“微”的特点,更要做好“精”这一步,做到“精心选择题材,精确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环节,精心录制剪辑,精心配套资源”。

2.微课使用恰当。

(1)应用安排合理。

虽然微课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微课仍要服从于整体学习活动,不能用微课完全代替所有的教学活动,没有必要将一切知识全部变成微课,应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学习功能。

(2)微课内容连贯。

虽然微课学习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也更受欢迎,但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微课不能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必须让一堂课时间安排上整体合理,知识上紧密联系。

3.师生能力培养。

(1)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要想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需要教师个人和群体具有较高的与之相适应得计算机应用水平,从硬件维护到软件应用,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加工,从设备应用到微课制作等,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

教师在引导学生吸收传统知识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时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很强的信息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强调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同时克制网瘾等不良的嗜好。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微课使用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将继续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摸索、在思考中提升、在总结中升华,最大化发挥微课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