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2《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中国的古代艺术教材分析“得天独厚、独具魅力”,这是本节内容在本专题、本模块中的价值所在。

本节内容的主体知识是中国汉字、书法和绘画三科的基础知识,其彼此之间有极强的内在联系。

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泉,书画“同源”,而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能够读出来的图画。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体验、感悟我国古代艺术的多姿多彩,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身的艺术情操,进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放置于本专题之中,本节内容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理论学习的极好注解和生动的形式化,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感性认同和情感归属,其教学价值可以说不在于理论、抽象、机械地讲述中国古代深奥的思想之下!教材中安排的“宫廷舞和民间舞”和“戏曲”两子目,《课标》没作直接的知识要求。

教学设计上采取浅化与变通处理的方式,以兼顾《课标》和教材。

学情分析本节知识,学生在社会学科和美术、音乐、书法等课上都有涉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媒体、电视、电影、展览等渠道耳闻目染,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知识认知。

学生中不乏书、画“高手”,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技能和较高的赏析水平,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

但学生对书画历史的认知知识不完整,知识结构因人而异,差异较大。

学生一般都不会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去体验、感悟本节知识,更少从思想的角度去领悟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汉字、书法、绘画既有内在联系,又是三门不同的学科;既要鉴赏大量的优秀作品,又要总体上把握三科的历史发展沿革和专业知识。

在一课时内浓缩、组合并识记、体验三科知识和内涵,学生会有零散、杂乱、浮于表面、无所适从的感觉。

在面对优秀作品时,学生会更多地依据直观判断,很少从空间结构、更难深层次中去感悟作品、感悟作者的意境。

因学生缺乏书画相关专业知识与评价知识的储备,语言智能欠缺,“有感而不知从何发”。

就整个班级而言,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

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自身修养。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导入课件展示将本课标题,用楷书、隶书和行书三种字体共同组合而成,请学生辨别。

教师:书法艺术大家都很喜欢,我们班就有好几位书法爱好者。

谈到书法必然与汉字与绘画相联系,无字就无书法,有书就往往有画,所谓“书画同源”。

那么,中国汉字的起源是什么?演变的过程是怎样的?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基本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这些我们都将在本节课探讨。

讲授新课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1.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2.特点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思考中国古代汉字字体演变的情况,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

其演变趋势是怎样的?归纳3.五种主要字体及其艺术特点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课件展示《祭侄稿》图片《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流芳千古的祭文。

根据背景材料,观看颜真卿《祭侄稿》图片。

体味作者作书时的精神状态,以及这一状态在作品中的体现(墨色浓淡、线条流转、顿挫涂抹等)。

探究参考下面所举各专家学者的评论,并结合在课文中看到的墨宝实例,谈谈你对中国书法特点的看法。

林语堂:“作为中国美术的基础,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

这些美学范畴使西方人大为吃惊。

”朱仁夫:“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独有的骄傲。

”“书法艺术是传统的艺术,不像西方艺术那样把旧有的形态完全破坏,而是在旧形态基础上的转化发展。

”“书法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为欣赏而创作,为欣赏而生存,唯有欣赏才有价值。

”“书法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因为线条不管是经过人创造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

”“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艺术,一直在这种特殊的土壤里生长壮大,其传统性不仅来源于生活环境的稳定,还来源于其传统土壤的深厚性。

”二、“画中有诗”的绘画艺术问题1.中国画是怎样分类的?各个门类有何特点?2.著名画家及其佳作欣赏课件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学生欣赏画作,体会特点。

讨论在日本卡通画大量蚕食我们头脑的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国画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民族的优秀遗产?三、音乐艺术——金声玉振1.上古先秦时期的音乐(1)自黄帝时代至周代,诗、舞、乐三位一体的“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

(2)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距今约9000年的“骨笛”,七孔规制,有完整的七声音列。

(3)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青铜编钟等乐器,钟上铭文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2.汉、唐时期的音乐(1)秦汉设立乐府机构,广泛收集民间歌曲和四邻诸民族的异域音乐,融合成新的音乐形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

(2)东晋:形成清婉、细腻、柔美的南国“清商乐”。

(3)南北朝、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以歌舞大曲的排场上演,乐器繁富,规模宏大。

3.明、清时期的音乐(1)戏曲音乐繁荣。

(2)器乐艺术发达。

(3)产生出诸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等一大批名曲。

探究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阶段特点答案依照音乐形态的变化,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上古先秦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乐舞占据主流,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编钟就是充分的例证。

汉、唐时期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占据中心地位。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说唱、戏曲为主的近世俗乐得到迅速发展,宫廷歌舞渐趋衰落,戏曲则逐渐形成了在音乐中的中心地位。

四、舞蹈艺术1.宫廷舞蹈的发展历程(1)萌芽: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古人扮作动物跳狩猎舞的形象。

(2)产生:夏商时代已经产生了宫廷舞蹈。

(3)发展: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包括舞蹈形式在内的礼乐制度。

汉代设乐府,大力采集整理民间乐舞以满足宫廷文化消费的需要,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

(4)鼎盛:隋唐时期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族乐舞,创造出许多新作品,显示了古代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

宋元时代的宫廷队舞,继承了隋唐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

(5)衰落: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在内容上多是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表现歌舞升平,但在形式上比较华丽工整,结构严谨,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2.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代:《诗经》和楚辞中生动地描写了周代中原及荆楚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2)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

(3)南北朝时期:“胡舞”盛行,代表作有《西凉乐舞》。

(4)隋唐时期:民间舞蹈的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和大创造。

(5)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有许多节目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探究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及兴盛原因答案①由于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在形式上瑰丽多彩;②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③民间舞蹈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

五、戏曲艺术1.戏曲的发展历程(1)历史渊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都与后来的戏曲具有较密切的渊源关系。

(2)初步形成:自宋代开始,曲子词、鼓子词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3)元:杂剧的兴盛。

(4)明:传奇剧的繁荣。

①形成:宋元南戏十元杂剧的艺术成分;②四大唱腔: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其中,昆山腔经艺人精研细磨形成“水磨调”。

(5)清朝: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形成: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推广: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特点: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③唱、念、做、打有机结合;④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问题元杂剧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兴盛: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②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③吸取前代的精华。

衰落:①科举制的恢复;②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远没有结束。

板书设计五、戏曲艺术——多种戏曲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