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名词解释:1生物资源: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具有生命的有机体,构成了一类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生物资源。
2生命延续性:指地球上的生命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类到复杂类,都具有自我复制、繁衍再生的能力。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4生物多样性:指一定时间、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5草地:指草本与木本饲用植物所着生的土地;有天然草本植被着生的称为草原。
6脆弱生态环境:指对环境因素改变反应敏感,而维持自身稳定的可塑性较小的环境系统。
7结构性脆弱性:所谓结构型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结构本身存在着先天的不稳定和敏感性。
8胁迫型脆弱性:指由于外界的压力或干扰,易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受损失或产生不利的变化。
9水资源:指自然形成且循环再生,并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直接利用的淡水。
10水环境:指自然界各类水体在系统中所处的状况,即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以及其密切相关的诸多环境要素的总和。
11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能够创造财富和产生经济价值的那部分土地。
13土地利用: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土地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土地进行的开发、使用等活动。
14土地覆盖: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所覆被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
15植物气候生产力:简单说,就是气候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16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的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17环境标准: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环境监测: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19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资源。
20生物修复:又称污染生物净化,是指利用植物微生物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富集,降解和转化,去除污染物质毒害作用的过程。
21地球上的生命的两大基本特征是它的延续性和多样性。
2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3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4生态系统类型按大环境条件的不同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25中国草地可概括为:北方草原、南方草地草坡、滩涂草地。
26沼泽具有调节径流、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等功能,是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7恢复生态学原理:整体性原理、物质与能量循环原理与再生功能、生态位原理、物种相互作用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率原理。
28水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循环再生性、随即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流动性。
2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和去向:吸附和沉降作用、化学沉淀、生物吸附、生物化学转化。
30土地的自然特性:面积的有限性、利用的永续性、位置的固定性、质量地域间的差异性。
31土地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的多样性、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的资产性。
32自然灾害的特征变现为:时空群发性、灾害链现象、周期性。
33大田作物减灾对策:生物工程措施、水土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人工影响天气。
34我国磷矿资源储量特征:分布广泛、品味低,富矿少,贫矿多、难选矿多,易选矿少。
35环境承载力类型:1.资源环境毁损型 2.环境次生地质灾害型3.环境污染型。
36矿区环境治理原则:守法原则,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价原则,最少量化原则,资源化原则,无害化原则。
37中国的能源形势可以概括为资源丰富,分布不均,形势严峻三个特点。
38化肥的有害物质:重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化合物。
39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性中毒,农药慢性中毒。
40微生物修复作用:降解作用,代谢作用,去毒作用,生物氧化-还原、生物积累和生物吸附41环境监测原则:质量优先和实用性原则,优先控制污染物先监测,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原则42农业环境监测方法:化学污染监测法,物理污染监测法,生物污染监测法。
43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必然性:集约化养殖业体系物质循环的特点、畜禽动物个体的代谢特性。
简答:1.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2、人均资源量低,生存空间狭小;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4、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5、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部足。
2.我国资源开发状况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依然严重;2、粗放经营,生产率低;3、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严重退化;4、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3.生态系统随时间变化的原因:1、物理环境的长期演变;2、自然选择引起的生命有机体遗传结构的变化;3、物理小环境的某种特质的变化。
4.微生物的资源价值:1、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2、是最丰富的遗传基因库;3、有实际或潜在的用途或价值,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我国资森林资源的问题:1、森林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影响总体功能发挥;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承受压力大;3、结构欠合理,危及持续利用;4、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与生态要求差距大;5、天然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质量下降;6、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失衡。
6.热带雨林对地球和人类重要服务功能:1、它为地球半数以上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生存地,因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最重要的生物遗传资源库;2、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3、它是一座天然药库;4、它可以大量吸收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因而能够帮助减少地球的温室效应,具有维护地球气候平衡的功能;5、它能大量吸收降雨,储存淡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洪水发生;6、它为地球上近1亿人口提供着生活资源和生存基础。
7.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1、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2、掠夺式的过度使用;3、环境污染;4、农业与林业的品种单一化;5、外来物种入侵。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1、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3、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4、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5、迁地保护。
9.贫困导致人口增加的因素:1、人口死亡率高,特别是婴儿死亡率高,往往用生育率补偿高死亡率。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需要养儿防老;3、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4、对计划生育的无知;5、节育措施难以推广。
10.贫困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原因:1、更看重眼前利益,为了生存需要,对资源实行掠夺性经营;2、对自己当前的行为后果的无知。
11.生态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加强天然植被保护与植被恢复;3、深化生态农业建设;4、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12.我国水资源特点: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量少;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组合不匹配。
13.水资源紧张的矛盾:1、需水量增加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加速度,供求总量更加不平衡;2、北方地区和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等区域性缺水更加紧迫;3、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农业,对灌溉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粮食问题难以解决;4、工业用水不断增加,对农业用水构成严重威胁。
14.水生态服务的功能退化:1、水体萎缩;2、调蓄洪水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3、物质迁移能力降低,循环过程改变。
15.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影响:1、叶片或其他器官表现受害,或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2、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不能食用;3、使产品品质降低。
16.土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1、土地是社会制度演替中的介质;2、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3、土地是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17.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面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3、地区间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多西部少;4、难以利用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光热自然资源组合错位。
18.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的增长过快;2、不仅优质耕地,而且耕地总面积也在逐年减少;3、建设用地的粗放浪费较为突出;4、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19.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1、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气象灾害严重;2、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地形复杂,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严重,地震灾害频繁;3、生态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生物滋生繁衍的条件;4、历史上生态环境破环严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20.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表现在:1、对农业生物的直接伤害;2、使农业生物发生不利于人类利益的改变;3、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有的灾害影响下茬播种或可能影响多年,有时还可诱发病虫草害;4、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5、对农业设施的破坏或对生产活动的影响;6、灾害使农业生产成本加大,效益降低;7、农业受灾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和国际关系。
21.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危害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22.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树立矿产资源忧患意识,增强全民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自觉性2、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3、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度。
4、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
5、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23.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矿产资源可再生性和耗竭性2、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3、动态性4、赋存状态的复杂多样性5、多组分共生性6、用途上的共性和可替代性24.我国矿产资源的总趋势1、资源比较齐全,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少2、富矿少,贫矿多3、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4、矿床数量多,但大型、特大型矿床较少,生产效率低5、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矿种类少,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25.我国能源资源问题:、人均能源资源和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资源探明程度低。
2、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3、1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
4、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5、农村能源问题突出6、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面临严重挑战26.世界能源特点:1、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再生能源2、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3、世界能耗在持续增长 27.世界能源问题:1、能源资源储量有限2、能源危机严峻3、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4、开发前景不容乐观 28.矿区环境破坏的总体特征:1、采矿占用和破坏土地2、次生地质灾害3、污染自然环境,造成生态失调4、景观破坏与土地退化29.矿区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1、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理论研究2、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演替为基础的理论研究3、以废弃矿区景观构造为主的理论研究4、高效的生态重建理论研究30.矿区生态恢复:1、尾矿的综合利用2、土壤的治理改良3、植被恢复4、土地复垦31.矿区土壤治理:1、矿区退化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修复,矿区土地的表土常常会流失或遭到破坏2、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对矿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需要先进行修复,然后才能利用3、矿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4、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的协同修复31.人为制造的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1、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一种早期的生态演替阶段,绝大多数农作物是早期演替的物种,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丰富时生长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