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108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合规检查问题清单108条


30
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场外配资 、期货合约、机构化产品及其他衍 生品等高风险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 服务。
31
发售股权众筹产品或以“股权众筹 ”名义开展业务宣传、推介等。
二、违反法定义务及风险管理要求 未对融资项目 的真实性、合 法性及其信用 (十三) 风险等情况进 行审核、评价 、分类 未制定对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 性及其信用风险等情况进行审核、 评价、分类的制度、措施,或相关 制度、措施不健全。 未实际执行对融资项目的真实性、 合法性及其信用风险等情况进行审 核、评价、分类的制度、措施。 未制定防范欺诈的制度、措施或未 实际执行已经制定的方法欺诈制度 、措施。 发现欺诈行为或其他损害出借人利 益的情形,未能依法及时公告并终 止相关网络借贷活动。 未制定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 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等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方面的制度 、措施。 未进行客户身份识别、未进行可疑 交易报告、未对客户身份资料和交 易记录等依法保存。 未要求或未严格执行出借人、借款 人实名注册要求。 网贷机构仍存在2016年8月24日后新 增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借贷 余额超限额的情形。 未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本机构 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或者 未申请并通过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 门的信息系统安全审核。 未建立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 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 设施和管理制度。 未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风险管 理和科技审计有关制度。 未记录并留存借贷双方上网日志信 息、信息交互内容等数据。 未能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信 息安全评估,或未接受国家及行业 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审计。 未能在成立两年之内建立或使用与 自身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应用级灾备 系统设施。 未对融资项目明确投标截止日或募 集期超过20个工作日。 未按要求及时接入有关征信系统并 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 用信息。 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及交 易信息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时 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网贷机构运营企业直接发放贷款或 网贷机构通过其股东、实际控制人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 司员工及其近亲属等发放贷款。 借款人实际借款期限和出借人出借 期限不匹配、不对应,包括长期借 款被拆分成多个短期借款,或多个 短期借款搭配成长期借款。 向出借人提供各类定期产品或承诺 出借资金可以随时提取、包括在合 同协议中约定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到 期退出的定期产品(借款人实际借 款期限和出借人出借期限相匹配; 或者在产品名称中标明持满一定时 间方可转让、同时已充分向出借人 提示流动性风险并由出借人事先书
62 63
全地采集、处 (二十六) 理及使用出借 人、借款人信 息 64 65 中国境内获取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信 息的分析、处理及存储实际在境外 进行。 未有法律法规依据、向境外提供境 内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 未完成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存 管(包含仅签订存管协议但业务未 上线运行、业务未全部上线、存管 银行未通过测评)。 网贷机构设立的资金存管专用账 户,绑定的银行卡具备透支功能; 专用账户下设子账户的,子账户具 备透支功能。 虽已实施资金存管、但尚未完全符 合《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 的具体要求。 四、违反信息披露相关要求 未在官方网站及提供网络借贷信息 中介服务的网络渠道显著位置设置 信息披露专栏、展示信息披露内容 未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或未指 定专人负责信息披露事务,无法确 保信息披露专栏内容可供社会公众 随时查阅。 信息披露专栏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没 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法定代表 人签字确认。 未向公众披露咨询、投诉、举报联 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等。 披露的信息没有采用中文文本;或 同时采用外文文本的,未能保证两 种文本的内容一致。 未将信息披露公告文稿和相关备查 文件及时报送其工商登记注册地的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国务院银行业 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并置备于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住所供社会 网贷机构官方网站、提供网络借贷 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渠道以及其他 互联网渠道信息披露内容不一致。 信息披露内容存在虚假记载、误导 性陈述、重大遗漏或拖延披露。 其他有关问题(如,信披指引没有 详细规定,但不披露相关信息可能 导致借款人、出借人产生错误判断 的信息未及时披露等)。 未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 活动信息披露指引》(银监办发 [2017]113号第七条第一项要求披露 相关备案信息。 未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 活动信息披露指引》(银监办发 [2017]113号第七条第二项要求披露 相关组织信息。
序号
存在主要问题 项目号
1
(一)
为自身或者变 相为自身融资 2
问题涉及具体情况 一、违反禁止性规定 以自身名义在网贷机构平台上融资 。网贷机构或其关联方通过虚构借 款主体或使用可以控制的账户在本 网贷机构平台进行融资,虚构借款 用途,最终将该部分借款资金交由 网贷机构或其关联方使用。 持有(控制)5%以上股份(表决 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 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近亲属,以 及与网贷机构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 制的关联方在网贷机构上融资,网 贷机构未按要求对上述融资行为进 行信息披露,或融资行为违背市场 在没有具体项目的情况下先行归集 出借人资金。 以机构账户接受、归集出借人资金 情形,如借贷资金划转时需先通过 机构自有账户归集后再进行进一步 划转等情形。 通过第三方(股东、实际控制人、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 员工及其近亲属等)银行账户接受 、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直接承诺保本保息,包括在官网、 APP等对外宣传及相关合同协议中承 诺由网贷机构自身保本保息、代偿 逾期债权、回购债权等。 变相承诺保本保息,包括在官网、 APP等对外宣传及相关合同协议中表 示设立风险准备金、备付金、客户 质保款等各类客户风险保障机制。
在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如线 下门店、楼宇、地铁)开展资金端 、资产端产品宣传等所有宣传行 为,依托线下门店开展信息采集、 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 险管理以外的经营行为。 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 业务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六)
将融资项目的 期限进行拆分 (期限错配) 13
32
33
34 (十四) 未采取措施防 范欺诈行为 35
未履行反洗钱 (十五) 和反恐怖融资 规定
36
37 未落实客户实 名注册要求 违反借贷金额 (十七) 应当小额分散 的要求 (十六) 38 39
40
41 违反信息安全 (十八) 保障相关管理 要求 42 43 44
45 未对单一融资 (十九) 项目设置募集 期 未按要求加强 (二十) 与相关征信系 统的业务合作 电子签名、数 (二十一) 字认证不符合 规定
46
47
48
电子签名、数 (二十一) 字认证不符合 规定
49
使用第三方数字认证系统时,未对 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进行定期评估 以保证有关认证安全可靠并具有独 未制定网络借贷业务活动数据和资 料保存制度。 未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记录并妥 善保存网络借贷业务活动数据和资 料、未做好电子数据的备份。 网络借贷业务活动数据和资料保存 期限违反法律法规及网络借贷有关 监管规定的要求、借贷合同到期后 保存时间少于5年即灭失、损毁或销 三、未履行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保护义务 未经出借人书面明确授权,代出借 人选择出借项目、同意出借条件等 (包括未经出借人书面明确授权开 展“自动投标”等业务)。 未通过网贷机构APP、官方网站、相 关合同协议、风险揭示书等出借人 可获取的渠道向其提示网贷风险和 禁止性行为 虽然向出借人提示网贷风险和禁止 性行为,但存在字体不醒目、位置 隐蔽等出借人易忽略、不易得的情 形,或虽以醒目方式提示网贷风险 和禁止性行为,但未经出借人确认 未制定或未实施对出借人的年龄、 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 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审核评估的制 度、措施。 向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出借人提供交 易服务,或未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 出借人进行分级管理。 未根据风险评估及出借人分级结果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出借人设置可动 态调整的出借限额及出借标的限制 未以醒目方式向借款人提示利息及 相关费用收取规则、禁止性行为、 违约后果等,或者虽有提示但并未 经借款人确认。 未制定或未实施对借款人的年龄、 身份、借款用途、还款能力、资信 状况等进行审核评估的制度、措施 未制定客户信息采集、使用及处理 方面的安全保护制度。 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采集、处理及 使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存在安全 删除、篡改客户信息、未经同意将 客户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目的 、未经同意泄露、传播、买卖客户
18
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打包 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 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
19 开展类资产证 券化或实现以 打包资产、证 券化资产、信 托资产、基金 份额等形式的 债权转让行为
(八)
20
21
资产端对接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的产 品,或将网贷机构撮合形式的债权 打包后通过地方交易所进行转让。 持有(控制)5%以上股份(表决 权)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 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近亲属,以 及与网贷机构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 制的关联方在网贷机构上进行债权 转让(即通过“超级放款人”出借 资金后在网贷机构上进行债权转 网贷机构承接债权转让。出借人债 权转让完成后,网贷机构未履行对 债务人的告知义务。
22
网贷机构承接债权转让、债权转让 完成后,未履行对债务人的告知义 务、开展可以调整原始收益率的债 权转让业务、开展以出借人所持债 权作为质押的“净值标”借款业务
(九)
除相关规定允 许外,与其他 机构投资、代 理销售、经纪 等业务进行任 何形式的混合 、捆绑、代理
23
商品和网贷机构撮合借贷产品捆绑 销售。其他金融产品、服务与网贷 机构撮合借贷产品捆绑销售。
(十)
虚构、夸大融 资项目的真实 性、收益前 景,隐瞒融资 项目的瑕疵及 风险,以歧义 性语言或其他 欺骗性手段等 进行虚假片面 宣传或促销 等,捏造、散 布虚假信息或 不完整信息损 害他人商业信 誉,误导出借 人或借款人
24
对融资项目或网贷机构经营信息进 行虚构(如虚构与第三方机构的业 务合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