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诗词鉴赏ppt
关于中秋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如:李白《月下独酌》、 杜甫《月夜忆舍弟》、晏殊《中秋月》、孟浩然《秋宵月下有 怀》、苏轼《中秋月》等等都是名家名作,希望同学们自己学 会鉴赏,领略诗词的意境,和诗词背后的故事。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谢谢!
五(3)班 第五小组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 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 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 露水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 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 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 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清风朗月之夜,最易牵动相思,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天涯 共此时”的明月到“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介,曲曲折折地道出 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五(3)班
第五小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 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 治现实的矛盾。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 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 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 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 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 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 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 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 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 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 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我的思念是圆的 》——现代.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赏析: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 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 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 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 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 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 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 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 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 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 墨客情感之所系。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 “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 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赏析: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 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 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 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 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 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 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 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五(3)班
第五小组
中秋诗词鉴赏
赏析: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 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 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 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 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1.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生动形象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2.作者由圆联想到西瓜、苹果,更进一步理解为团聚的欢乐和骨肉分割的痛苦。 3.世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盼。使人渴望祖 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 4.运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天涯海角的亲友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些许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