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3)第二章工程概况 (4)2.1总体概况 (4)2.2建筑设计概况 (4)2.3 结构设计概况 (5)2.4工程地质条件 (5)2.5场地地层构成: (6)第三章施工准备 (7)3.1技术准备 (7)3.2材料准备 (7)3.3 主要机具 (7)3.4章项目部组织机构 (7)3.5 施工劳动力安排计划 (8)第四章施工要点 (8)4.1地基处理措施 (8)4.2施工部署: (10)4.3施工方法: (11)第五章雨期施工 (14)第六章质量标准、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及成品保护 (15)1、质量标准 (15)2、质量控制及检验标准 (15)3.成品保护 (16)第七章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17)第一章编制依据1)合同文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2)高中楼等三项(大兴区第一中学西校区新建工程项目)-高中楼工程勘察报告;3)设计施工图纸:高中楼等三项(大兴区第一中学西校区新建工程项目)-高中楼工结构图;4)相关法津法规: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5)相关的施工规范与技术性文件;6)高中楼等三项(大兴区第一中学西校区新建工程项目)-高中楼工施工组织设计7)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8)《房屋建设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的通知京建质【2009】289号9)《危险性较大的分布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京建施【2009】87号10)《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695-20091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DB11/383-200612)《工程测量规程》GB50026-20071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1214)《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15)《建筑工程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16)《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8)现行国家、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规程、标准、强制性条文和有关文件、通知等经审查的设计文件第二章工程概况2.1总体概况2.2建筑设计概况2.3 结构设计概况高中楼总建筑面积47351.51m2,建筑层数:地上5层,基础为条形基础。
基础底标高为-3.7。
建筑物的±0.000=42.20m,与地面平均标高高差1.3m,开挖深度平均为2.5米。
建筑物总高度为19.85m、21.15m。
2.4工程地质条件高中楼±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2.20m,设计底标高为-3.8m(38.4)根据2016年8月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物理楼自然地面为—1.39 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81 m ,自然地面下5m;生物楼自然地面为—1.21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99 m ,自然地面下5m;信息楼然地面为—1.25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95 m ,自然地面下6.8m;范围内含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及杂填土,基础将埋置在人工填土层上,该层土质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经处理不应直接采用该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建议将人工填土层全部挖掉,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夯实至基础垫层标高。
按设计要求及多次与地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协商达成如下意见:基底下部杂填土全部换填,挖槽深度按平均-5.5m相当于绝对标高35.3m考虑,并按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基础垫层标高以下采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夯实。
由于挖槽深度加深,换填段底板外墙线至支护下口线按换填深度1:0.58米扩大距离,以保证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由于地层比较复杂,基底范围可能存在人工堆积层 1和 1 1渣土、新近沉积层 2 1粘质粉土-砂质粉土、 2 3粉质粘土-粉质粘土,该类土的承载力较低,需要处理,具体措施如下:当土层厚度≤500mm时,全部挖除,采用C15素混凝土垫层找平;当500mm<土层厚度≤3.0m时建议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垫层材料选用级配砂石,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换填后应进行载荷试验,换填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160kPa;基于地层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应做好钎探工作,全面了解持力层情况,验槽时,各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地基处理措施。
依据地勘报告,在信息楼左侧和生物楼右侧各有一个3米左右深的杂填土回填坑,要求将杂填土全部挖除,然后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至老土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换填后应进行载荷试验,换填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于160kPa。
2.5场地地层构成:高中楼±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2.20m,设计底标高为-3.8m(38.4)根据2016年8月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所示:拟建场区位于大兴区黄村镇卢宋路,根据对现场钻探结果与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在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所分布的土层,按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淀层、第四纪冲洪积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人工堆积层:以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以建筑垃圾为主,含大量灰渣、砖块、碎石、混凝土块,局部为生活垃圾。
以粘质粉土及砂质粉土为主,混少量灰渣、砖渣、碎石及植物根。
该层厚度一般为1.4m,层底标高一般为40.39m.新近沉淀层:以粉质粘土,细沙为主,局部以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以建筑垃圾为主,含大量灰渣、砖块、碎石、混凝土块,局部为生活垃圾。
该层厚度一般为4m,层低标高一般为37.39m.第四沉积层:以粉质粘土,细沙为主该层厚度高中楼:基础埋深-3.8m,±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2.2m。
基底下部杂填土、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须全部挖出,采用经充级配良好的砂石回填,回填系数不小于0.97,承载力标准值约160kpa。
第三章施工准备3.1技术准备1)施工前进行换填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
2)做好标高的抄测和厚度标定工作,可设在边坡上且每3m设一处。
3)施工前做好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同时做好分项工程的验收评定工作等。
4)与甲方、监理做好换填位置、尺寸、深度等工作并做好变更洽商。
3.2材料准备1)人工级配砂石: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碎(卵)石等。
在缺少中、粗砂时,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颗粒级配应良好。
2)、砂石材料中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含泥量小于5%。
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
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0mm,石子中有机质含量不超过5%,含泥量小于5%。
3.3 主要机具本工程使用的主要机具有:打夯机、装载机、压路机、机动翻斗车、手推车、铁锹、铁耙、人工夯、环刀、水准仪、塔尺、钢尺、2m 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50铲车三台、200履带勾机一台、18t振动碾两台。
3.4章项目部组织机构第四章施工要点4.1地基处理措施高中楼±0.00相当于绝对标高42.20m,设计底标高为-3.8m(38.4)根据2016年8月由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物理楼自然地面为—1.39 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81 m ,自然地面下5m;生物楼自然地面为—1.21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99 m ,自然地面下5m;信息楼然地面为—1.25m 相当于绝对标高40.95 m ,自然地面下6.8m;范围内含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及杂填土,基础将埋置在人工填土层上,该层土质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经处理不应直接采用该层作为基础持力层。
按设计要求及多次与地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达成如下意见:㈠、基底下部杂填土全部换填,挖槽深度按平均5.5m考虑,并按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基础垫层标高以下采用级配砂石分层回填夯实。
由于挖槽深度加深,换填段底板外墙线至支护下口线须按换填深度1:0.58换填土扩大距离,以保证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
基槽四周回填至现有护坡位置,如下图。
基础垫层标高以下杂填土深度在500mm以内的采用同垫层相同混凝土找平。
㈡、采用经充分碾压的级配良好的砂石回填,回填系数不小于0.97,承载力标准值约160kpa。
㈢、将杂填土及建筑垃圾全部挖出,杂填土及建筑垃圾平均深度为5.5m (由于大面积土方未挖到设计要求的标高),四周按1:0.5放坡,分层回填天然级配砂石,每层虚铺厚度200-300mm,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㈣、为了避免机械扰动基底,破坏基底土的结构,机械挖出剩余覆土,预留200mm采用人工清槽挖至原土(即未扰动土层)后,采用分层换填天然级配砂石的方法对该地基进行处理。
㈤、采用小型碾压机械分层充分碾压,每层虚铺厚度200-300mm,碾完后底部必须密实、均匀、无空洞;,以保证基底的承载面受力均匀。
4.2施工部署:由为避免扰动基底土层,采用先远后近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施工,顺序如下:第一步:先进行坡道(出土部位)基底范围内的级配砂石回填处理,即采用级配砂石将坡道基底填至设计标高(基础底板边线外扩1:0.58范围),该部位与不需要换填部位采用1:0.5放坡的方式进行级配回填施工,放坡部位完全压实后,多余级配清除,按45度角找好坡度。
详见附图。
具体范围及位置详见施工图。
第二步:第一步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处理,先按1:0.5放坡的方式采用分层换填天然级配砂石的方法对该地基进行处理,如槽底需要局部加深,处理方法如下:①将杂填土及建筑垃圾局部进行下挖,挖至老土层。
②人工进行清理边坡及放坡,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第二步施工完成后由南向北依次进行换填,基底范围内的级配砂石回填 处理具体施工方法同第一步。
4.3 施工方法:4.3.1、清槽:⑴主要机具:平头铁锹、手推车、小白线、钢卷尺和坡度尺等。
⑵人工清运土体倒退进行,若手推车不得不在垫好的基土上行走时,必须垫好木板或厚铁皮,不得扰动基底土层。
4.3.2、钎探(1)基土已挖至基坑(槽)底要求标高后,即可进行钎探,要求表面应平整,轴线及坑(槽)宽、长均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按钎探孔位置平面布置按梅花型布置 ,纵横间距均为 1.5m,钎探孔深度为 2.1m,孔位钉上小木桩或洒上白灰点,触探杆上预先划好 300mm 横线。
探孔排列方式表1槽宽(m)排列方式及图例间距(m) 深度(m)梅花型>2.01.52.1(3)工艺流程: 确定探孔顺序整理纪录拔探杆盖孔就位触探记录锤击数移位检查孔深灌砂①就位触探 机械打钎:将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再把穿心锤会在钎杆上,扶正钎杆,拉起 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距为 50cm,把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中。
①记录锤击数:钎杆每打入土层 30cm 时,记录一次锤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