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因素评价识别方法

环境因素评价识别方法

1、因素识别、评价的依据
1.1.1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1.1.2 过去、现在和将来对环境有积极或负面影响。

1.1.3 在正常、异常及紧急情况下,可能对环境有积极或负面影响。

1.1.1 相关方的要求和对相关方的要求。

1.1.5 公司环境价值观。

2 环境因素识别
2.1 识别范围
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包括:
a. 原辅材料的选择、采购、储存及输送;
b. 生产工艺流程的全过程;
c. 设备的运行、维护和保养过程;
d. 产品的储存、输送和销售环节;
e. 新增产品和基建项目;
f.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储运及使用过程;
g. 相关方环境因素的调查。

2.2 识别时应考虑的内容
2.2.1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修改的活
动、产品、服务等因素)。

2.2.2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2.2.3 八种类型:
a. 大气排放—污染因子的形式有粉尘、烟尘、气溶胶及其它对环境有害的气
体。

b. 水体排放—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各类污染因子的产生和排放。

c. 废物排放—固体危险、有害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生活办公废
物的产生与排出。

d. 土地污染—各种化学物质、有害物质等对土壤的污染。

污染物质的进一步
积累、扩散、转移;土地的占用。

e. 噪声危害—对厂界以外环境的影响。

f. 对社区的影响。

g.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能源、原材料的使用、消费和浪费;不可再生
的物质的耗竭。

h. 其他环境问题—其他当地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及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如全
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电磁辐射、光热辐射、恶臭等。

2.2.1 两种控制: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

2.2.5 相关方的要求和对相关方的要求。

2.3 识别方法
2.3.1 各部门由熟悉现场工程技术、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的人员
参与识别。

2.3.2 识别、评价过程要全面,完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和《环境
因素清单》,并上报。

3 环境因素评价
3.1 评价方法
采用是非判断法和多因子打分法。

3.1.1 是非判断法
符合下列之一的,可确认为重要环境因素:
a. 紧急状态下的环境因素,如危险品泄露事故;
b.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环境因素,如超标排放;
c. 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源、资源消耗超过企业内规定的标准的环境因素;
d. 危险固体废物排放的环境因素。

3.1.2 多因子打分法
对直接用是非判断法不能判定的环境因素,采用多因子打分法进行评价。

多因子打分法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基准进行评分,资源、能源消耗类环境因素采用定性描述法进行评价,然后根据综合分值将环境因素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直接列入重要环境因素,B类可经讨论后决定是否列入重要环境因素,C类暂不列入重要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评价基准
第一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m=m1*m2*m3)
第二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n=n1+n2+n3)
注:当“事故/投诉”栏中两种以上情况同时发生时,以高分为准。

综合评分等级对照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