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个部分 在同一时间组合而成,……它的优 美不论是整体或是细部都町同时观 看。从整体看,是看它的构图思想, 从细部看,是看它组成整体的各部 分之意图。
——《达芬奇论绘画》
Mona Lisa
油画 (画板) 尺寸77X53cm 现藏法国卢浮宫
《蒙娜丽莎》塑造了文艺复兴升时期一位城 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 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 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 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 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 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 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 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 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 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2.达·芬奇: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 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 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 得事物的性质。
·比例论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 圣的比例关系上。
璃,玻璃上面的是宗教故事, 有时只是涂上各种色彩,用意 是使从外面射来的光线变得暗 淡些,让里面的烛光显的更明 亮些,因为教堂里照明的不应 该是外在自然界的光而应该是 另一种光。
——《美学》第3卷,第93页。
罗丹: 十二和十三世纪教堂里的彩
色窗玻璃镶嵌画,深蓝的颜色仿 佛象丝绒,紫得如此温柔,红得如 此热烈,充满爱娇的意味,非常悦 目。因为这些色调表达出那个 时代虔诚的艺术家希望在梦想 的天国中能享受的那种神秘的 幸福。
安排的关系。
(2)相对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 人的必要条件。”
——《美的分析》
拉奥孔
大理石群雕,高 约184厘米,是 希腊化时期的雕 塑名作。阿格桑 德罗斯等创作于 约公元前一世纪, 现收藏于罗马梵 帝冈美术馆。
米开朗基罗:摩西
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开朗基罗 创作于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 于1542年-1545年)现位于罗马梵蒂冈 圣彼得大教堂。
芭蕉美人图
明 姜隐 绢本设色 纵105.1厘米 横51.8厘米 此图绘一貌美女子于葱茏苍翠的芭蕉旁,等同伴 来弈棋。人物神情淡然而清纯,姿容娇媚,与画 面的清淡敷色很是协调。
弗吉尼亚·伍尔芙
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真正的有教养的人(指知识阶 层)认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 和心灵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 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上捺下 了烙印……往往一个人只因为 有一双美丽的、富于表情的眼 睛而在我们看来就是美的”。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3)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 遍有效性。
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出发得出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 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因此这种普遍性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对象的普遍属性),而是主观的 (即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通感”)。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种直觉是先于理性、概念而产生的,是与理性和概念无 关、孤立绝缘的现象,所谓“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认识。”
·“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 属于心灵的力量。”
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1.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本身之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 而单独存在的。
罗丹:思想者198×129.5×134cm,
青铜,创作于1880-1900年,它是被预 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 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 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 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 考。
罗丹: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 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 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 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 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 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 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 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4.博克(1729—1797)
• “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 列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 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溶成一 片;第五,身材娇弱……;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 刺眼;……”
• 这些品质作用于感官就可以引起神经松弛舒畅而获得愉 快。
科隆大教堂中央是两座与 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 高161米,是全欧洲最高 的尖塔,教堂外型除两座 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 塔烘托。双尖塔像两把锋 利的宝剑,直插云霄。高 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 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 通的渴望。
紫禁城
故宫的建筑设计秉承传统儒家 理念,如天人合一、皇权至上、夫 为妻纲等。总体布局强调“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五门三朝” 等礼制规定。
5.狄德罗:美是关系
• “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 觉的,就是美的。”也就是说,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他说:“我说一个存在物,由于我们注意它的关系而美, 我并不是说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过去的智力的或虚构的 关系,而是说那里的实在关系”。
• 他把美分为实在美和相对美: (1)实在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
黑格尔: 方柱变成细瘦苗条,高到一
眼不能看遍,眼睛就势必向上 转动,左右巡视,一直等到看 到两股拱相交形成微微倾斜的 拱顶,才安息下来,就象心灵 在虔诚的修持中起先动荡不宁, 然后超脱有限世界的纷坛拢攘, 把自己提升到神那里,才得到 安息。
——《美学》第3卷,第92-93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格尔: 窗扇是嵌着半透明的彩画玻
2.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
(1)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 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美是不涉及利害和概念的纯形式。欲念的对象涉及利害关系,逻辑
判断的对象涉及概念,而趣味判断的对象即是美。
(2)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a.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b.合目的性
——《罗丹艺术论》
科隆大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一万多 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 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 庄严。主要使用四种颜色:金色—— 代表人类共有一个天堂,寓意光明和 永恒;红色——代表爱;蓝色——代 表信仰:绿色——代表希望和未来。
教堂外部形状所显 示出的性格是昂然 高耸,在一切方面 都表现为尖角,努 力向最高处飞腾, 迸散为一层高似一 层的尖顶。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柏拉图:美是美的理式
· 理念世界和真实世界。(说明:桌子的理式) · 最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对此,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有一个非常精到的评价“柏拉图是第一个 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的要求的人,他要求哲学对于对象(事物) 应该认识的不是他们的特殊性,而是它们的普遍性,它们的类性, 它们的自在自为的本体。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个别的善的行为, 个别的真实见解,个别的美的人物或美的艺术品,而是善本身,美 本身和真本身”。
(1)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
(2)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理念与感性的具体的统一体, 才能有美。
按朱光潜的解释“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 放出的光辉。
(3)真正的美是艺术美。
在艺术美中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作品的 “意蕴”的显现。一切造型、色彩、线条、音调的运用, 都是为了显示出一种内在精神,也就是“意蕴”。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创作于1665年,现藏荷兰海牙 毛利斯博物馆 。戈施耶德认为 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是 “北方的蒙娜丽莎”。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陈晓旭饰林黛玉
上流社会中美人则是以纤手细足为美, 甚至以病态为美。因为这是社会上层 阶级觉得惟一值得过的生活,即没有 体力劳动的生活标志。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 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其建筑布局,具有强烈的“尚 中”情结,集中体现在对中轴线意 识的强化和运用中。从故宫的永 定门(最南端)开始,到景山向北的 地安门,有一条约长7公里的南北 中轴线。它既是故宫布局的中轴 线,也是当时北京城的中轴线。中 轴线南北贯穿(天子面南而坐), 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
土楼
4.克罗齐: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各种感性形式(包 括形体、空间、色彩、音响)都是 宗教精神生活的显现,是作为宗教 精神的客观性相。这些感性形式把 人们引向一定的目的,引向“天 国”。
科隆大教堂
位于科隆的莱茵河左岸。从13世纪 中起建,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 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是 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 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 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 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 洲三大宗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