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技术史内涵、研究对象、学习意义、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方法1、内涵:科学技术史是一门以人、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演变为对象,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揭示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2、研究对象:1) 科学技术史以人、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演变为研究对象。
2)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关系的演变过程3)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关系的演变过程4) 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5) 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3、学习意义:1)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2)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智能水平3)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方法论4)有利于培养我们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丰富人文素养5)有利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有利于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更好的为社会服务7)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4、学习方法:1)逻辑的方法:科学技术发展的纵向关系、横向关系的梳理;科学技术子系统与社会诸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
2)比较的方法:科学技术同一领域概念、原理的古今比较;不同领域概念、原理的横向比较;不同地域、国家和民族科学技术特点、环境的比较。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史为鉴,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1、蒸汽机的发明与技术革命的兴起:第一次技术革命的起点:纺织机改革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发明蒸汽机的前奏:巴本、塞维利、纽可门的奠基工作瓦特的双向通用蒸汽机2、为什么技术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1)政治上:率先较彻底地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掌握国家权利的资产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律,为工商业发展扫清了道路;2)发生于农村地区的圈地运动,把大批农民赶到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3)早期商业资本家最早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开始寻求资本的增值进而向工业领域扩展;4)足够储量的天然资源:煤、铁矿石等;5)面积广大的殖民地,为商品的出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涉及领域?1)纺织机的发明和改造2)蒸汽机3)钢铁冶炼技术的革新4)化工技术的发展4、第一次技术革命的鲜明特征、核心?1)鲜明特征:大批新机器被发明并被广泛应用,首先在纺织领域取得突破2)核心: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5、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意义1)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工业革命胜利完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和工业生产体系的全面改革。
促进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3)第一次技术革命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第一次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什么?1)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英国)2)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三、古希腊科学和社会的关系1、海岸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商业经济是天文学、历学和数学发达的根本动力;2、工商奴隶主民主政治体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3、多元的文化开放系统促进了学术交流的频繁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四、拉瓦锡在化学革命中的地位以及贡献1、地位:安托万-洛朗·拉瓦锡生于巴黎。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
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2、贡献:1)《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
2)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试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
3)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
4)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燃烧原理,是他对化学研究的第二大贡献。
5)最终排除了当时流行极广的关于“燃素”的错误看法。
6)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
五、古代技术发端的标志及意义1、标志:第一个标志:打制石器,人类掌握第一种最基本的材料加工技术。
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人类第一次支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跨越时空传递信息的工具;对历史的认识更确切和完整;人类生经验和自然知识容易传播、继承和积累;记录人类感情和命运的文学流传和影响更广远。
2、意义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是现代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原始雏形;3)古代技术出现的次序,恰好也是近代历次技术革命的顺序。
六、生物学的系统化过程1、博物学(植物学、动物学)1)博物学在16、17世纪与古代相比无质的差别,1735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出版《自然系统》,植物分为纲、目、属、种。
2)法国生物学家布丰引入变化和发展的思想;3)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建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进化理论;4)19世纪,博物学达到了它的最高成就: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生理学1)细胞学说A、从1665 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细胞到1839 年细胞学说的建立,经过了170 多年。
在这一时期内,对动、植物的细胞及其内容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
B、1833 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
C、施莱登在1838 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
D、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菲尔肖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
2)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生物起源、进化与发育的基因和基因组结构、功能与演变及其规律,经历了孟德尔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而进入了系统遗传学研究时期。
A、根据豌豆各种各样的生长变化,孟德尔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遗传的显性定律、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B、孟德尔的工作于1900年为德弗里斯、德国植物遗传学家科伦斯和奥地利植物遗传学家切尔马克三位从事植物杂交试验工作的学者所分别发现。
3)微生物学与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建立可能是生物学史上可以与进化论相媲美的最伟大的成就,它揭示了疾病的原因是微生物在作怪,从而指明了了治疗疾病的正确途径。
法国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伟大创立者。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术。
七、古希腊自然科学三大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对世界本源的认识1、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亚和赫拉克利特认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宇宙万物由某种基本的东西演化而来;水、无限者、空气、火2、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和菲洛劳斯;认识:数是万物的本原,企图用数学关系来解释自然想象;万物本原是一,从一产生二,产生各种数目,从数产生点、线、面、体;产生水火土气四元素3、德谟克利特学派(原子论学派):代表人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识: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万物的本源是原子与虚空。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
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
(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重要、最高成果之一)八、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及意义1、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1895年11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放射性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2、意义1)三大实验发现打开了经典物理学的缺口第一,原来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质点现在从原子里发现了电子、X射线和γ射线;第二,原来认为元素是固定不变的,但放射现象表明一种元素可蜕变为另一种元素;第三,原来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运动无关,现今电子的质量随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质量似乎不守恒了;第四,原来认为能量守恒只存在于机械能、热能和电能相互转化之中,现在一块静止的放射物质本身就是热源,即便没有外力作用,能量也源源不断地向外界释放,能量好像也不守恒了;第五,原来认为质量和能量不搭界,现在放射性物质因能量不断释放,质量也不断减小。
2)三大实验发现猛烈地冲击着牛顿力学的物质质量、能量、动量等基本概念,经典物理学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运动定律等基本定律也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物理学危机,一些抱残守缺的物理学家悲观失望,唯心主义趁虚而入。
九、进化论三个主要理论时期1、居维叶在1825年《地球表面的革命》中提出灾变说。
2、赖尔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后,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提出了地质渐变的思想,为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做了准备。
3、查理.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十、古希腊自然哲学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1、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
2、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
3、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
4、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
5、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十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没有自发的向近代科学模式转变?李约瑟在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曾成篇地论述过这个问题: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杨振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最为正统的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保守,甚至愚昧的一面,在抗拒西方科技传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认为“中国人由于过去不了解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机制关系,因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概念。
现在一般认为,劳动密集型、效率偏低的传统农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代表。
在马克思看来,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土地所有制的第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