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仓中学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教学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考点展示]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理解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知识疏通]●知识结构供求影响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多变的价格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知识串讲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很多,如商品价值、供求关系、货币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其中只有商品价值对价格起决定作用,但通常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主要受供求的影响。
价格、供求和价值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不能说“决定”),而价值与供求无关(价值只取决于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量”字不能少)多,则商品价格低;反之亦然。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量”字不能少)多,则商品价格高;反之亦然。
特别提示: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对供给、需求的影响正好相反,试从以下题目体会:题:2009年粮食减产,出现粮食价格六年来的全面上扬。
这说明()A、供给影响价格B、需求影响价格C、价格影响供给D、价格影响需求题:中国目前的轿车盈利空间大,使得其他投资者纷纷加入这一行业。
这说明()A、供给影响价格B、需求影响价格C、价格影响供给D、价格影响需求3、买方市场和买方市场(1)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起主导作用。
(2)买方时常: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起主导作用。
注:买方市场与通货紧缩的关系、卖方市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见前面有关阐述)。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1、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注意三个词语:“现有”、“正常”、“平均”。
(1)“现有”: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在的。
(2)“正常”:正常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不是指绝大部分厂商的条件。
(3)“平均”: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的生产某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平均时间,不是指绝大部分厂商的平均劳动时间,而是指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2、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意义)(1)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同一商品的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很高而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回落的道理。
辨析1: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因此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没有意义。
辨析2:个别生产者不能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个别生产者没有意义。
辨析1的答案参考(1)、(2)。
辨析2的答案参考(1)。
3、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产品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成正比”,这句话对吗?(了解)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别,商品价值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之别,应当先确定各自的内涵,再讨论相应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试从下图把握:通过图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和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2)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和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5、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了解)第一,在商品生产领域: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第二,在商品交换领域: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生产决定交换,两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6、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了解)第一,价格为什么会上涨或下跌?因为供求影响价格。
第二,价格为什么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不但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会影响供求,二者相互影响,使得价格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只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说明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
注:价格不会无限涨落的直接原因是价格也会影响供求,根本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第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也唯一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判断:由于价格影响供求,所以价格会出现上涨或下跌。
()判断:市场经济中,商品都由企业定价,因此,企业决定商品的价格。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联合限价”、“恶意降价”等非法垄断行为,使供求不能调节价格,价格人为背离价值,都是违背价值规律的行为。
7、正确理解等价交换(了解)第一,等价,是指价值量相等。
货币产生以前,等价交换要求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货币产生以后,等价交换要求价格和价值相符。
第二,等价交换并非指商品交换的个别场合,而是从商品交换的总过程来讲的,指的是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符。
判断:等价交换就是价格和价值相符。
()判断: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
()8、正确理解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既不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比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这也是正是我们为什么放弃计划经济而选择市场经济的客观原因。
9、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辩证分析(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需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需求定理)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则商品的需求量(“量”字不能少)减少。
(了解)“买涨不买跌”违背需求定理吗?需求定律认为,一般来说,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化,但“买涨不买跌”似乎与这一定理相反。
但是当我们引入“预期价格”这个概念时,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种相反的情况纳入需求定理的意义范围内。
因为当价格上涨时,人们心里的预期价格却是低的。
比如当物品的价格从9元上涨到10元时,人们会认为从现在这个10元开始,这个物品现在的价格是最低的,因为他们预期以后的价格会越来越涨,11元、12元、13元...。
因此当价格上涨时,人们的需求购买行为选择的仍然是价格最低的时候。
反之亦然。
可见人们的“买涨不买跌”仍然是受需求定理支配的。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不同(1)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弹性;(2)可代替程度高的商品需求弹性,可代替程度低的商品需求弹性。
(了解)最高限价(也叫限制价格、低价政策)和最低限价(也叫支持价格、高价政策)最低限价:对需求弹性小的某些商品(如粮食),政府可以实行最低限价(即此时高于供求形成的正常价格),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但其结果是该商品供过于求,则政府必须以相应措施应对。
最高限价:对于需求弹性大的某些商品(通常对消费者的生活有重要影响,如医院的专家门诊),政府可以实行最高限价(即此时低于供求形成的正常价格),意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其结果是该商品供不应求,可能导致抢购或黑市交易,则政府必须以相应措施应对。
3、相关产品价格对需求的影响(1)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则其为替代品。
替代品的功能通常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人们的同一需要。
替代品的存在,使消费者可以趋利避害。
(2)互补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则其为互补品。
互补品通常是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
互补品的存在,是生产者盈利的有利条件。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价格对供给的影响(供给定理)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上升,则商品的供给量(“量”字不能少)增多。
启示:正由于此,生产者应当及时把握市场走向,或在涨价前增加攻击量,或在降价前减少供给量。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寻求降价空间,形成竞争优势。
说明:当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该商品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就有降价的余地。
3、促使商品生产者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取更多利润。
说明: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
本课结论:不管是“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是“价格变动的影响”,归根到底都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当遵循价值规律,时刻关注价格的变化,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典型题解]例1 单项选择题(1)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
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解题思路] 2008年全国卷Ⅰ试题。
本题把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做了有机的结合。
这是当年高考中比较难的一道选择题。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两个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
在此题中,2007年该商品用货币表示,可以简单地表示为1M=15元。
假定单位时间内生产该商品1件,那么当2008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后,该商品用货币表示为1*(1+50%)M=15元,通过计算可得出此时M商品用货币表示为10元,即M=10元。
此题的一半完成,容易造成失误的就是后半部分,即对贬值20%的理解。
很多考生认为货币贬值20%,那么10元钱的商品,就要用12元钱来购买,由此得出A项答案,这是一种错误的推理。
此种推理用公式表示是:M=10*(1+20%)=12元。
这一公式表示的不是货币贬值20%,而是商品增值20%,因此是一种错误的推理,也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
计算货币贬值后该商品的货币表示,我们可以先假设货币贬值后该商品货币价值为X。
那么当货币贬值20%后,则有X*(1-20%)=10,通过计算X=12.5元。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货币贬值20%:货币贬值,通俗地说就是货币不值钱了,不能买到原来它所能买到产品了,那么货币贬值20%后,原来用10元能买到一单位M商品,那么现在就只能购买到(1-20%)单位M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