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七、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七、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保卫我们的土地》 • 现实主义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万
家灯火》
•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新中国成立
以后的“十七年”(1949—1966)。
•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犹如社会和时代的晴雨表, 直接反映出社会的风风雨雨和复杂多变的政治 气候。 • “十七年”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鲜明
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
•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严肃艺术与通俗艺术、
高雅艺术与商业艺术之间的矛盾、对峙和冲突,
在影视艺术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 影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时具有社会价 值和审美价值。
• 电影艺术是以电影工业为基础的,因而它 不可能脱离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
律。
• 电影是工业与艺术、商品价值和美学价值 的一种对立统一物。
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因为电影是一种集体的
而不是个人的事业。
• 电影中的母题不仅反映出大众欲望和大众心态,
而且可以成为社会某个时期历史进程与深层心
理的证据,克拉考尔本人的专著,就是这方面
的典型范例。
•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电影 与“深层集体心理”的直接关系。 •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反 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
影视美学
第七讲 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一)
一、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
•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但真正形成
一门学科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仅有数十
年的短暂历史,堪称一门新兴学科。
• 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
演进过程。
• 总体上讲,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
• 主要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传播手段的广播、电影 和电视,依靠电子技术的高科技威力,对人类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 影响。 • “媒介是人的延伸”,延伸人的视觉和听觉功 能。 • 大众传播的四项基本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 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 电视作为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亲密 性(观众参与方式)与及时性(现场直播
“深层集体心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总是随着时代的
变迁和社会的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百年沧桑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 •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几个重要时期,都直接或间 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变革, 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 特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都直接或间接地 反映出时代风云的起伏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都 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具有社会性与时代性的 “深层集体心理”。
女》、《湘女潇潇》、《青春祭》、《如意》、
《女儿楼》、《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第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代表作《天
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黑
炮事件》 第五,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反思。代表作《逆 光》、《夕照街》、《我们的田野》、《十六号 病房》、《给咖啡加点糖》
•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 转向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电影 也随着进入了百年历程中的一个特殊历史 发展时期,即大众文化时代。
•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业逐渐适应市 场经济,开始形成国营、民营、海外资本 三足鼎立的投资格局。
•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受到政府行政支持的“主旋律”电影; • 正在苦苦挣扎与拼搏的艺术电影;
• 迅速膨胀进而日益主流化的娱乐电影。
•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社会转 型与文化转型,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转型已 成为时代潮流。 •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娱乐性的商业
பைடு நூலகம்
• 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重要时期是20
世纪80年代(1976—1989)。
• 这个时期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和思 想解放运动,同时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 变革潮流,以及文化艺术和思想界的启蒙 倾向。
• 中国电影的上座率在这个历史时期达到了 空前绝后的高峰,处于空前活跃的时期。
• 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时代的主要标
段:
• 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符号传播时代——文字时
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 网络传播时代,标志着人类传播又一个新时代的来 临,也标志着视像文化的崛起。 • 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形式是报刊、广播、电影和电 视,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国际互联网。
• 电影、电视是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
(三)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 • 电影和电视总是关注着时代和社会的焦点问题并迅 速做出反应。 • 电影、电视既是一种耗资巨大的物质生产,又是一 种影响巨大的精神生产,是影响亿万人精神文化生 活的重要艺术。
• 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和观众收看率,是其他艺术
种类所难以比拟的。
• 影视艺术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可以概括为: • 审美教育与认知作用 • 审美娱乐与宣泄作用 • 以及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
二、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
• 美国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 艾伦与道格拉
斯· 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1985)中提出了一种独到的电影史研究
观念和方法: • 把电影看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历史。
• “解释”一桩电影史事件就意味着具体说 明电影各方面(经济的、美学的、技术的
和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与其他
• 荣格认为,无意识具有两个层面:表层只关系
到个人,可称之为个体无意识;而深层无意识
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 “集体无意识”与“深层集体心理”之间
也有根本区别:
• 前者根源于原型,后者来源于社会; • 前者来自先天,后者却为养成; • 前者追溯至远古,后者却植根于现代。
•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创作始终与观众的 欣赏心理密切联系,并且不断受到这种
化的重要手段,是当今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
的传播媒介。
• 电影、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
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 人类的传播有多种类型,较为通行的方法是将
其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
众传播等四种类型。
• 拉斯维尔(1902—1977)曾经对传播过程和传播的
基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5W模
自然的征服来达到政治整合,接着又向文化领
域大举进军,使文化与之同一。
• 阿多诺认为,电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
介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同一,促进着社会的机
械化和标准化,典型地体现了艺术在当代社会
的蜕变。
• 艺术原本是个性对抗共性、自由对抗法则 的一块圣地,但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的工 业化已经使艺术的自由精神干枯了,人们 从中已经吸收不到个性和自由的气息,得 到的只是与社会同一的思想。
• 杰姆逊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商品化的形式 在文化、艺术,乃至无意识领域里几乎是无所 不在,处处渗透着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晚期资 本主义的殖民化合资本化侵入各个领域。 •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
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消费品。
• 大众文化给当代审美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其中尤以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的矛盾最为突出。
(四)20世纪的影视文化
• 影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已经远远
超越了影视作为艺术的范畴,需要从文化 哲学的层面来加以观照,才能深刻理解影 视文化的深远影响。
• 巴拉兹认为,电影的出现是用图像符号代 替了文字符号,用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官和思想,消除了人类的知觉与符号之间
的距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文字阅读的思
方式),充分体现出电视传播的最大优势。
• 各类电视节目承担着传播知识、普及科技、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思想道德修养、提供 娱乐,乃至于教学等多种功能。
(二)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 •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遵循市场规律并以产 业化的方式进行生产,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 将城乡大众作为消费对象。 •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 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是指 在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一 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
• “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建国后发生了引 人注目的嬗变,由于影片题材及主题大幅
度转向‘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
的无产者’,银幕上出现了中国影坛此前
鲜见的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形态。这
种美学风格实际上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 代表作:
• 革命的抒情正剧《青春之歌》、《红色娘子
军》、《柳堡的故事》、《林则徐》、《小兵 张嘎》 • 史诗式电影《南征北战》 • 散文式电影《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 惊险样式电影《神秘的伴侣》、《羊城暗哨》
式,阐明了构成传播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和环节。 •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 5W模式首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将其
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领域: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 拉斯维尔的这一模式,堪称线性传播过程 的经典模式,但该模式也存在很大缺陷, 尤其忽略了反馈机制的作用,因此,后来 又出现了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等多 种传播模式理论。
电影大量生产,迅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
影的主要组成部分。
• 代表作: • 商业电影:张艺谋《菊豆》、《大红灯笼高高 挂》、陈凯歌《霸王别姬》、《风月》 • 何平《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新龙 门客栈》、《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 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焦裕禄》、《孔 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
• 所谓“深层集体心理”,其实就是一定历 史时期的心理现象。
• 社会心理是指一种不规范的、处于模糊状
态的社会意识,它包括社会政治心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