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发表时间:2014-08-29T16:14:52.9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唐素姣程元王丹[导读]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志就是企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使用先进的产业技术等。
浙江省环科环境认证中心唐素姣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程元浙江省环科环境认证中心王丹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都面临环保、人才、土地资源等压力,当地的政府、企业的高层领导都在思考如何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志就是企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使用先进的产业技术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保证,自然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用一、概述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包括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等。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
1994 年3 月25日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21 世纪议程》认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状况及经济发展的状况,阐述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2.1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是它的贡献度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其次是服务业,而主要又是来自于工业,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1、第一产业传统农业升级缓慢中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中国的改革是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农村经济增长依靠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个体经济发展等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总量过剩、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农业现代进程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依然存在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电力、钢铁、建材、能源工业等等。
这一类产业一般都存在能耗大、污染大、产业结构升级难的现状。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显著,但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地区结构严重趋同、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等,整体表现为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加工业能力过剩。
3、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国的第三产业(或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过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是从总量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目前[1],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 %左右,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到40 %,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二是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偏低。
三是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偏低,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整体表现为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4、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中国的产业发展模式尚没有完全转变成集约型,高物耗、高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使得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福利为代价。
特别是大量使用化学物质的现代农业和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源头,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上世纪20 年代末、70 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危机之后,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采取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使他们在经济危机之后产业得到了优化,保证了危机之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产品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
我国现阶段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和多元化的态势。
人均GDP快速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以投资和数量扩张推动的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内部,高度依赖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仍然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有利于提升现代工业和农业的研发与科技服务、设计、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等对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不断强化,小规模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明显。
综合来说,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科技服务、设计、营销等关键环节滞后的制约。
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尤为重要。
2.3 国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国家从三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管理,一是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个是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
第三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
国家制定了区域功能规划、各个行业发展规划及协议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从人、财、物等多方面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另外建立和完善公正、规范、透明的行业的准入制度,特别是建立严格的环境、水消、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及部分专项规划如《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宏观调控的规划。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至三批。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和更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等,发布了许多行业准入条件,如《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印染行业准入条件》、《黄磷行业准入条件》等,制修定了很多污染物排放标准如《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许多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相应行业的能耗限值要求,如浙江省制定了《玻璃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粘胶(长、短)纤维综合能耗限额与计算方法》、《黄酒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火力发电厂供电标煤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等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
各地政府也相应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如浙江省人民政府最近几年就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 号)、《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年)》等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规划及政策;浙江省省级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如发改委在2011 年发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在2010 年10 月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
浙江省环保厅[2]徐厅长在 2012 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以污染减排和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坚持“以治促调”与“以调推治”互动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消除环境风险。
总量减排要立足于结构调整并通过调整结构挖掘减排潜力,污染整治要立足于淘汰落后并通过落后淘汰防控环境污染,最终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保障污染减排和污染整治目标的实现。
要依托减排的刚性约束、整治的基本手段,放大环保政策效应,通过“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有保有压、渐次调整”等措施,促进总量削减、质量改善、发展优化。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两个趋势特征:一.21 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竞争日趋激烈。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各级政府均在积极应对,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划定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十二五”目标,2011 年集聚区增加值在2010 年30 亿元的基础上达到15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10 年27.3%的基础上达到55%以上、服务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贡献率在2010 年37.8%的基础上达到60%以上。
二.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制,一方面政府通过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增长,这就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工资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明显减弱,再加上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房地产也在走向泡沫化。
所以从趋势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
我国经济结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
二是地区发展不协调,表现为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由于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如80-90 年代的浙江省水泥行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
三是城镇化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无论是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较,还是按现代化标准要求和工业化进程要求看都比较低,城镇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人均GDP 已为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四、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和空间,没有足够的经济总量变化,就会限制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性和空间,制约新兴产业成长和主导产业转换。
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即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不仅仅包括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还包括更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更大程度的性别平等、更好的健康和营养、更可持续的自然环境、更公正的司法及法律体系、更富足的文化生活、更有效的社会治理。
但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除了取决于要素投入数量以外,还取决于各种要素配置,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能否顺应和满足需求的变化,而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
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用效率不同,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从需求萎缩的产业向需求扩张较快的产业流动,使不同的产业此消彼长。
产业结构的这种调整能够减少瓶颈,分配资源给生产率较高、适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