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纵横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杨丽莎石富霞(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
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
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
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
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
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
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
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
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
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
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
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
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
而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
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
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
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
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
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
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
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
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2012年9月刊改革与开放市场化的供求关系中有其应有的价值空间,从而使社会、企业和个人与国家这个最大的获益主体相互制衡。
但是各个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中心的官员政绩考核体制下表现突出,通过现行的相互分离的财税体制绕开中央政府的权力监督,不惜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代价,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投资,其中不乏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行为。
另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性融资手段将银行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国有企业大型项目或暴利项目中去,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市场正常的运行机制被打破。
最后,政府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也决定了其对价格的掌控。
为了反对价格垄断造成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某些国家战略资源、某些具有垄断性质的产品进行调控是必要的,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价格机制的干预超过了应有的界限,使既得利益主体对这些产品和要素的使用也受不到价格机制的限制,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现象必然发生。
而那些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只能承受着高成本的压力,在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
同时,政府对于某些资源类产品和要素定价过低严重损害了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益,使他们的实际收益低于市场经济运行下的正常水平,由此利润不能转化为大众收入,社会总消费就会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内需不足,所以不得不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
第二、政府掌控投资方向,不但投资效率降低,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就会相应降低。
地方政府为了彰显政绩,往往都把投资目光投向短期收益大、政府重点建设的项目及政府启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投资效益遭到忽视,重复投资、许多建成项目本身不合格、地方产业割据和保护主义及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
另外缺少了市场导向使得一些投资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从而造成投资与消费失衡,投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最后,政府在重点经济项目上的投资必然限制了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层面的投入,老百姓就不得不自己为这些公共产品买单,形成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社会发展也就相应滞后。
第三、“国进民退”的隐忧。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企业获得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但是国家变相的干预仍然存在。
国有企业是我国财政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所以政府必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政府的介入直接导致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压力,导致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提高。
同时还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总之,国有部门和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候,非国有部门和市场空间必然受到挤压,危机就会发生。
这最终归因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总是滞后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的越位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使其社会管理者的角色被弱化,而经济受益主体的角色则被强化,这种职能上的错位导致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障碍。
因此转变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迫在眉睫。
三、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解决路径在探讨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解决路径之前,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模式一旦形成就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僵死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创造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灵魂就是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框架下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现实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修正。
而我国当前必须要转变和调整的就是政府职能和权限。
首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政府权威在市场经济中的权力界限。
针对当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所在,当务之急是转变政府职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权力界限。
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经济领域交给市场来调节。
政府应由原来的对微观经济的绝对主导地位转换为以市场主体服务为中心;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换到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上来;由为国有企业撑腰转换到为不管是国企还是中小私营企业创造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由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转换到政企分开、政社分明、政事明晰上来。
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正常有序运行,也只有这样政府职能才不会因为越位而无暇顾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
总之,政府与市场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其次,以人为本,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支持单纯以GDP为中心的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
而政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载体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政府本位”的理念真正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只有这样政府的权力就不会无限膨胀,而是逐渐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人民也才能更多地享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个国家只有人民真正强大了,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强大。
最后,打造“小政府大社会”,多元整合。
中国模式在宏观结构上表现为“强国家———弱社会”,公民社会的力量无法有效制衡政府权力的越位与膨胀,这也是中国模式的顽疾。
所以,当前我们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来多元整合社会矛盾,让公民社会来制衡国家的绝对权威,这样社会利益也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也会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