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或规范.1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或规范.1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6.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明显影响活动及睡眠;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康复评定:JOA评分3.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ABO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

【治疗原则】约80%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研究证实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当。

1、卧床休息和限制活动 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法。

严格卧床不宜超过1周以防制动并发症的发生。

2、药物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神经营养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药物,肌肉松弛药,必要时可以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腰椎牵引4、推拿和按摩5、支具和矫形器 围腰有协助背肌、限制不必要的前屈、增加腰椎稳定性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防腰肌萎缩。

6、冷热疗、电疗7、封闭治疗 局部封闭、硬膜外封闭或骶管封闭适用于一般治疗疗效不佳者,因可能导致局部粘连,慎用。

8、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 经皮穿刺化学溶核,机械切吸,激光气化术术,椎间盘镜手术等微创治疗,手术方法包括椎间盘切除术、脊椎融合术、椎管减压术等。

9、运动治疗 急性期过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步开始运动治疗,以腹、背肌等长收缩为主,避免因腰椎大幅度屈或伸引起应力分布不均而使症状加重。

【疗效标准】1 治愈:腰腿痛消失或直腿抬高较前提高,能恢复工作,JOA评分改善。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二、颈 椎 病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的病证。

【诊断标准】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功能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入院指征】1、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2、颈部功能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3、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X线检查2.康复评定:JOA评定3.常规检查:全常规;ABO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症状和体征,延缓或消除病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恢复功能和防止复发。

颈型、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占颈椎病的绝大多数,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当有明显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损害,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因外伤或其它原因造成症状突然加重而难以缓解;伴有明显颈椎不稳、症状明显而难以缓解,应考虑手术治疗。

1、教育 加强对颈椎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的了解,及时对各种致病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1)枕头与睡眠姿势 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保持头部姿势以符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为准,使睡眠时颈肩部肌肉放松。

(2)纠正与改变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体位 坐位工作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驼背和低头。

避免过长时间、过分幅度和突然的颈部活动。

床上屈颈看书、看电视是一种不良习惯,应予改正。

2、颈椎牵引 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其目的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纠正小关节嵌顿和错位,减轻神经根压迫和椎间盘内部的压力,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3、颈椎制动 可以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减少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对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颈椎术后制动是为了使手术部位获得外在稳定,有利于手术创伤的早日康复。

制动方法包括颈托、围领和支架三类。

4、物理因子治疗 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常用方法有超短波、离子导入疗法、光疗、中低频电疗、超声波等。

5、针灸及推拿 适当的推拿按摩对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具有一定效果,但对颈椎进行大力的推拿和旋转,是很危险的一种操作,可有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截瘫的危险,应予避免。

6、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药,抗眩晕药,具有活血化淤、散风祛湿、舒筋止痛作用的中药等。

7、运动疗法 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症状缓解期及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运动疗法可增强颈肩背肌的肌力,使颈椎稳定、减少对神经的刺激,改善颈椎间各关节功能,增加颈椎活动范围,减轻肌肉痉挛,纠正不良姿势。

长期坚持运动疗法可促进机体的适应代偿过程,从而达到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徒手操、棍操、哑铃操等。

有条件时也可用器械训练。

【疗效标准】1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三、急性腰部损伤急性腰损伤好发于下腰部,可涉及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它可单独损伤,亦可合并存在,青壮年多见。

【诊断标准】1 有腰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性姿势,以减少疼痛。

3 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 可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损伤及病变。

【入院指征】1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性姿势,以减少疼痛。

2 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3 可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损伤及病变。

【检查项目】1.专科检查:X线检查2.康复评定:VAS评定,腰部活动度评定。

3、常规检查:血常规;ABO血型鉴定;尿液分析;大便常规;肝功能常规;肾功能常规;血电解质常规;凝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输血前五项检查;血糖;腹部超声检查【治疗原则】1 手法治疗根据损伤部位不同,分别用下列手法,以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作用。

1.1 揉按手法。

1.2 推理腰肌法。

1.3 捏拿腰肌法。

1.4 扳腿按腰法。

1.5牵引法。

2.卧硬板床休息2周左右。

3.药物治疗:可选用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肌松药物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2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⑤手X线的改变。

⑥皮下结节。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

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I级:日常活动不受限。

Ⅱ级:有中等强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患者不能从事大多数职业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丧失活动能力或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

【X线分期】I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关节端骨质疏松,偶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

Ⅲ期: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性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畸形。

Ⅳ期:除Ⅱ、Ⅲ期改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检查项目】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

2、血、尿、粪常规检查。

3、心、肝、肾功能检查。

4、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原因、作出判断和处理并记录。

【入院标准】1、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及相关的表现。

2、主要相关体征: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功能障碍。

3、理化检查:关节X线检查异常。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甚难,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原则,并力求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1、一般治疗1.1本病是全身性慢性反复发作性疾患,致残性高,后期严重损害关节功能,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尚不能彻底根治,早期系统治疗十分重要,及早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及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至关重要;2.2注意保暖,减少反复发作的诱因;2.3需加强营养,忌食寒咸食物;2.4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缓减期可酌情增加运动并配合适当锻炼。

2、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5%以上呈多周期反复发作,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多呈逐步加重趋势,最终累及全身多关节而致残率极高。

西医治疗该病有着一定优势,尤其是早期慢作用药物的应用可极大减缓关节的损害。

对于晚期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行关节置换术等以改善生存质量。

1、健康教育 患者的教育包括对疾病自然过程的探讨,疾病对生活方式、工作和闲睱活动的可能影响,指导患者避免对关节负重的影响,正确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2、休息和运动 急性期局部休息,以有利于缓解疼痛、降低炎症反应。

慢性期适当的关节活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同样缓解症状。

3、热疗 包括热水浴、热敷,有利于关节炎患者缓解疼痛。

另外,超短波、微波等有热效应的治疗均可以使用。

但是,需要注意热疗的时间不能过长,以防出现关节水肿加重和关节积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