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技术标准

绿色建筑技术标准

1、成立河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确定了河 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和专家委 员会名单; 2、编制实行了《河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是
基于河北省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和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结合河 北省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等特点,总结河北
省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而制定;
2 术语
2.0.13 污水再生利用 wastewater reclaimation and reuse 污水再生利用为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统称,包括污水净化再 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2.0.14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对经过或未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集纳雨水、工业排水、生活排 水进行适当处理,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以被再次利用的水。 2.0.15 再生水系统 reclaimed water system 由再生水原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和再生水供给等工程设施组成 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筑物或建筑小区的功能配套设施之一。
3 基本规定
3.0.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 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材料、规模。
3.0.2 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 理念。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 与智能化、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3.0.3 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 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 等特点进行。
绿色建筑技术标准
目 录
一 绿色建筑的概念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本标准制定的背景 标准主要内容简介
3 三

绿色建筑的概念
概念的澄清——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 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
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
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 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3 基本规定
3.0.7 施工现场应建立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体系和制度, 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3.0.8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应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等资 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
3.0.9 绿色建筑运行过程中不得有不达标废气、废水排 放。
3.0.10 绿色建筑运营过程中应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 ,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发展历史:
6、2008年7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 部分)》;
7、2009年9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 部分)》; 8、2010年11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建筑全寿命周期life cycle of building 从建筑物的选址、设计、建造、使用与维护到拆除建筑、处臵废弃建筑材 料的整个过程。包括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拆除这五个 阶段。 2.0.3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 参数。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存在的问题
4、设计师在工作中缺少通盘考虑,很多项目是在建筑
完成后才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
如果仅考虑围护结构节能、提高建筑周围的绿化率, 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
绿色建筑的设计对策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 建筑 指标 体系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运营管理 建筑场地;室外环境质量;多样绿化;地下空间合理运用 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用能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 节水规划;雨水收集;非传统水源利用;人工湿地 可再生材料利用;可循环材料应用;材料产地 室内光环境、环境、风环境;室内空气品质;舒适度 智能化系统;物业标准;环境管理体系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规范发展历史:
1、2003年9月,《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2、2005年10月,《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2006年6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4、2007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5、2007年9月,《绿色施工导则》;
2 术语
2.0.16 材料全寿命周期 life cycle of material
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或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的整 个生命周期。
2.0.17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空调、给排水、电力、照明、防火 、保安、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以集中监视、控制和 管理为目的,构成综合系统。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新能 源开发等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 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 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 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 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1、2007年10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2、2008年10月,《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指南》;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修订) ;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
3、组织开展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星级评价认证工作。
三、本标准制定的背景
1.我省已经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成立了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并开展了一二星级绿色 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2.评价是后补的,不是一开始制定的;目前评价工作 主要为设计阶段的评价,运营阶段的很少。要从开始规 划设计开始。 3.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匹配。
对本地气候和环境条件具有较好适应性且常被用于园林景观用途 的植物。
2.0.8 遮阳系数(SC)sun shading coefficient
在给定条件下,太阳透过窗玻璃的辐射得热与透过相同条件下的 标准窗玻璃的辐射得热之比值。
2 术语
2.0.9 分质供水 dual water supply 自来水或其他原水经深度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通过独 立封闭的循环管网系统,供给居民可直接饮用的优质水。 2.0.10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 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11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 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2.0.12 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 power density 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整流器或变压器),单位: W/m2。
四、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总则;
2术语; 3 基本规定; 4 绿色建筑规划; 5绿色建筑设计;
6 绿色建筑施工;
7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 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建设环保、高效、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制定本标准。 1.0.2 在绿色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 系,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0.3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 1.0.4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 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5 固体废弃物 construction debris 指工业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渣、粉尘和污泥等,包 括有毒和无毒废弃物。 2.0.6 建筑废弃物 building waste 建筑垃圾分类后,丧失施工现场再利用价值的部分。
2.0.7 常用植物 plant in common use
制冷
节能
绿色
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同 步发展,逐步提高绿色 建筑的比重,以避免将 来的再改造造成资源浪 费。 鼓励各省依据新颁布的 绿色建筑标准,制订符 合当地气候条件、地方 建筑传统的绿色建筑实 施细则和评估办法。
目前,城镇建筑达到 节能50%的设计标准, 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 分大城市率先实施节 能65%的标准; 到2020年新建建筑东 部地区要实现节能 75%,中部和西部也 要争取实现节能65% 。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
(试行)》;
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
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
3、2009年6月,
发布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 知 》,制定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 行)》,选择确定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所辖区域一星级和二 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各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由当 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
3 基本规定
3.0.4 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建筑设
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 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3.0.5 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应在理念、方法、技术应用 等方面进行创新。 3.0.6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制定并实施绿色施工环 境保护、能源消耗节约、材料与资源利用和施工人员安 全与健康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