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应抽取骨髓少量制成薄片。
采用骨髓小粒丰富、制片厚薄均匀的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质和量的变化。
[试剂]1)瑞氏染色液:瑞氏染粉18,置洁净干操的研钵内,加甘油3.5ml,研磨片刻,使瑞氏染粉充分溶解,加甲醇约50ml,继续研磨片刻后,收集上层染液;残余部分再加甲醇50ml研磨:再收集上层染液,重复几次后,用甲醇冲洗研钵,倒入同一瓶内,最后加甲醇至500mi。
开始几周应经常振摇染色液。
染色液存放的时间越长,染色效果也越佳。
此外,研磨时染粉内应先加甘油,、以免染粉在研磨过程中结成块,更易溶解。
染粉未经研磨配成的染液不宜用作骨髓片染色。
2)姬姆萨浓缩染液:将姬姆萨染粉3.8g放入纯甘油250ml中,置60℃水浴2小时,溶解后力口60℃预热的甲醇250m1混匀,于室温、棕色瓶内保存,配后数天即可使用,可长期保存。
3)pH6.5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5g,磷酸氢二钠1.0g、加蒸馏水到5000ml。
最后纠正pH6.5。
4)姬姆萨稀释液:取姬姆萨溶液50m1,加pH6.5磷酸盐缓冲液到500ml,混匀。
此液为姬姆萨应用液,可直接作涂片复染用。
作瑞氏稀释液时,取此液10一20mL加蒸馏水至100ml,混匀即可。
[操作]1.骨髓取材:取材部位有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
两岁以内小孩最好用胫骨,成人常取髂后上棘,此部位穿刺方便,病人也易接受.穿刺前要求严格消毒,杜绝细菌感染,除穿刺室紫外线消毒和皮肤消毒外,还应注意穿刺包和手套消毒时间有否过期。
戴手套要熟练,避免手套接触来消毒物品。
穿刺针进入髓腔时常有脱空感,吸取前针筒内应留有1m1左右的空隙,否则髓液很快进入针筒空隙而无法取出。
针筒内若有水份也要用消毒纱布擦干,以免溶解细胞。
吸液量一般控制在0.2m1左右。
因吸量过多,易被外周血稀释。
部分病人干抽或吸出量太少时,不要将针头立即拔出,可边抽边调节针头深浅,或边抽边缓慢外移针头,最后将针头内可能残留的髓液尽量推出、制片,以减少病人痛苦。
2.涂片: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
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
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
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
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
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 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
立即冲洗即可。
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
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
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3.染色选两块小粒较多、厚薄均匀的骨髓片,自然干燥后在较厚的头端髓膜上写上病人姓名、日期及“BM”标记。
加瑞氏染色液8—12滴,用吸球吹吸并使其布满整张涂片,约半分钟后,加姬姆萨稀释液5-10滴,再用吸球吹吸气,使两液充分混匀,若有金黄色油膜出现,染色效果更佳。
染色时间一般为10一20分钟,夏天可缩短些、冬天则可延长些。
冲洗时应乎放玻片让流水缓慢冲洗。
另外,因手拿玻片处可能会有染料残留,应更换手拿位置再予冲洗。
染色太淡的涂片,可用姬姆萨稀释液复染3分钟;着色太深时,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
立即冲洗即可。
各实验室最好能摸索出自己的染色经验,尽量做到一次性染色成功。
没有姬姆萨染液的单位,可用蒸馏水加少量天青(或美蓝)代替,但染色效果没有前者好。
染好的涂片要自然干燥,切忌加热烘干,否则细胞退色而影响观察。
[分析要点](1)骨髓片观察的内容:1)肉眼观察涂片有无骨髓小粒、脂肪滴制片、染色是否良好。
2)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情况(主要分为5级),标本有否稀释,并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了解有无特殊异常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巨核细胞分类计数(一般被分类的巨核细胞应不少于25个),并进一步观察低倍镜下看到的可疑细胞。
4)油镜下明确在低、高倍镜发现的异常或可疑细胞的性质,并作骨髓细胞分类和全面的细胞形态分析。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的正常范围较难制定。
因为分析骨髓像是以骨髓细胞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血像的综合性分析,不能只以单一的比例作为是否正常的标准。
另外,个体差异、穿刺是否成功和分类部位等,都会影响细胞分类的结果。
(2)正常骨髓主要指标及其分类原则:1.正常骨髓像主要指标:(1) 骨髓增生程度呈增生活跃。
(2) 有核细胞量中等,小粒内细胞较丰富。
(3) 涂片无脂肪滴,或在中老年者见少量脂肪滴。
(4) 粒、红细胞比例约2—4:1,粒细胞可占50%,淋巴细胞约占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一般<3%。
(5) 巨核细胞在1.5×3cm2涂片上可找到20—100只。
若小于20只,排除因标本稀释原因外,可结合临床考虑巨核细胞减少。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应不少于总巨核细胞的1/3,成按血小板易见到。
(6)嗜酸性粒细胞小于5%。
嗜碱性粒细胞<1%。
(7) 原始细胞中,原故细胞和原红细胞均小于2%。
(8) 偶尔可见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
2.观察骨照片应注意的事项:(1) 对介于上、下两阶段的同一系细胞,应按划下不划上的原则分类。
对分类曲线出现不明原因的畸形分布时,介于上、下阶段的细胞可适当调整其阶段性;(2) 一般病人的骨髓片中,偶见或为疑似的原始单核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小儿除外)及原始浆细胞,可不作报告或归于原始粒细胞中,以减少分类出现的混乱。
(3) 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不应少于200个,否则分类误差太大,较难反映细胞的其实分布情况。
(4) 书写报告时要对粒、红、巨三系细胞比例、形态变化分别描写,有特殊变化的情况,尤其对临床诊治有价值的细胞应另加说明。
骨髓报告的结论应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验加以考虑,对尚不明确的结果只须描写看到的内容,不要任意下结论。
(5) 骨髓片若出现下列情况,则提示标本全部或部分稀释。
① 无骨髓小粒或有少量骨髓小粒,小粒内细胞丰富,但涂片有核细胞量减少。
② 外周血中血小板量正常或增多,但涂片巨核细胞量减少。
③ 成熟阶段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而有核细胞量却减少。
(6) 当怀疑骨髓有转移性肿瘤时,不管涂片是否稀释,应看完所有涂片,尤其要注意涂片的头尾及两侧部位,是否有成堆排列的肿擅细胞。
常见血液病骨髓像诊断要点:1)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明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像常出现3系减少。
3)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像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4)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像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脑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像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3后,按骨髓和外周血像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BBT)4型,至于授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良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粒系极度增生,以晚幼粒细胞和杆状粒细胞增生为主,嗜碱性粒细胞易见。
血片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临床上出现乏力,巨脾等。
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减低。
7)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其比例占50%以上。
原始和幼稚的淋巴细胞少见,不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其他各系细胞增生情况不一。
血像白细胞增高,成熟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发病年龄较大,常伴有乏力、脾脏肿大。
8)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区分是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对临床用药和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因此,报告时应慎重。
ANLL可分为M0、M1、M2、M3、M4、 M5、 M6和M7等亚型。
M0为极低分化的髓性白血病,其诊断与M7一样要结合免疫标记和电镜、组化。
ALL分L1、L2、L3 3亚型,其各亚型特点见表。
与急非淋巴细胞相比,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体积小,胞浆量少,较透明,无颗粒及奥氏小体,核染色质粗,排列致密,着色深紫红色,核仁小而少,组织化学染色的POX(或SB)阳性率<3%。
此型白血病以儿童多见,预后较好。
9)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GL):原始粒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或中性中幼粒细胞显著增多。
其白血病细胞浆较丰富,着色灰蓝,可见较粗大的非特异性颗粒(单核细胞的颗粒常较细小),易见粗大奥氏小体。
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排列较规则。
核仁清晰,数目1—4个。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又分为Ml、 M:(包括M:.和M2b亚型)、 M:(包括M3n和M:b亚型)3型。
M,的骨馈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分类,即NEC)。
M2l的骨髓原始粒细胞>30一<90%(NEC),单核细胞<2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阶段细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