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模型解题法解答题1. (2001江苏苏州6分)如图,已知AB是半圆O的直径,AP为过点A的半圆的切线。
在上任取一点C(点C与A、B不重合),过点C作半圆的切线CD交AP于点D;过点C 作CE⊥AB,垂足为E.连接BD,交CE于点F。
(1)当点C为的中点时(如图1),求证:CF=EF;(2)当点C不是的中点时(如图2),试判断CF与EF的相等关系是否保持不变,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1)证明:∵DA是切线,AB为直径,∴DA⊥AB。
∵点C是的中点,且CE⊥AB,∴点E为半圆的圆心。
又∵DC是切线,∴DC⊥EC。
又∵CE⊥AB,∴四边形DAEC是矩形。
∴CD∥AO,CD=AD。
∴,即EF= AD= EC。
∴F为EC的中点,CF=EF。
(2)CF=EF保持不变。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BC,并延长BC交AP于G点,连接AC,∵AD、DC是半圆O的切线,∴DC=DA。
∴∠DAC=∠DCA。
∵AB是直径,∴∠ACB=90°。
∴∠ACG=90°。
∴∠DGC+∠DAC=∠DCA+∠DCG=90°。
∴∠DGC=∠DCG。
∴在△GDC中,GD=DC。
∵DC=DA,∴GD=DA。
∵AP是半圆O的切线,∴AP⊥AB。
又∵CE⊥AB,∴CE∥AP。
∴△BCF∽△BGD,△BEF∽△BAD。
∴。
∵GD=AD,∴CF=EF。
【考点】探究型,圆的综合题,切线的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题意得DA⊥AB,点E为半圆的圆心,DC⊥EC,可得四边形DAEC是矩形,即可得出,即可得EF与EC的关系,可知CF=EF。
(2)连接BC,并延长BC交AP于G点,连接AC,由切线长定理可得DC=DA,∠DAC=∠DCA,由角度代换关系可得出∠DGC=∠DCG,即可得GD=DC=DA,由已知可得CE∥AP,所以,即可知CF=EF。
2. (2001江苏苏州7分)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ABC,面积为25,BC的长为10,∠B、∠C都为锐角,M为AB边上的一动点(M与A、B不重合),过点M作MN∥BC交AC于点N,设MN=x。
(1)用x表示△AMN的面积;(2)△AMN沿MN折叠,使△AMN紧贴四边形BCNM(边AM、AN落在四边形BCNM 所在的平面内),设点A落在平面BCNM内的点A′,△A′MN与四边形BCNM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①用的代数式表示y,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②当x为何值时,重叠部分的面积y最大,最大为多少?【答案】解:(1)∵MN∥BC,∴△AMN∽△ABC。
∴。
∴,即。
(2)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MN内或BC边上时,(0<x≤5)。
当点A′在四边形BCMN外,连接AA′与MN交于点G与BC交于点F,∵MN∥BC,∴,即。
∴AG= x。
∴AA′=2AG=x。
∴A′F=x-5。
∴,即。
∴。
∴重合部分的面积。
综上所述,重合部分的面积。
②∵∴当x= 时,y最大,最大值为y最大= 。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AMN∽△ABC,再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即可求出△AMN的面积。
(2)根据已知条件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点A′落在四边形BCMN内或BC边上时和当点A′在四边形BCMN外时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很容易求出,第二种情况进行画图,连接AA′与MN交于点G与BC交于点F,再根据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的性质求出即可.再根据求出的式子,即可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y的最大值来。
3. (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7分)已知:⊙与⊙外切于点,过点的直线分别交⊙、⊙于点、,⊙的切线交⊙于点、,为⊙的弦,(1)如图(1),设弦交于点,求证:;(2)如图(2),当弦绕点旋转,弦的延长线交直线B 于点时,试问:是否仍然成立?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1)证明:连结,过点作⊙与⊙的公切线。
∴。
又∵是⊙的切线,∴。
又∵,∴。
又∵,∴。
∴,即。
(2)仍成立。
证明如下:连结,过点作⊙和⊙的公切线。
∵是⊙的切线,∴。
∴。
∴。
又∵,∴。
又∵,∴。
∴,即。
【考点】相切两圆切线的性质,弦切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结,过点作⊙与⊙的公切线。
根据弦切角定理可得,由也是⊙的切线,根据切线长定理可得,从而根据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由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得到。
又,从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2)同(1)可以证明。
4.(江苏省苏州市2002年7分)如图,梯形OABC中,O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A、B、C 的坐标分别为(14,0)、(14,3)、(4,3)。
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
其中点P沿OA向终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沿OC、CB向终点B运动。
当这两点中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1)设从出发起运动了秒,如果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分别写出这时点Q 在OC上或在CB上时的坐标(用含的代数式表示,不要求写出的取值范围);(2)设从出发起运动了秒,如果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
①试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时点Q所经过的路程和它的速度;②试问:这时直线PQ是否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求出相应的的值和P、Q的坐标;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当点Q在OC上时,如图,过点C作CE⊥OA于点E,过点Q作QF⊥OA于点F。
依题意,有OE=4,EC=3,OC=5,OQ=2 。
由△OCE∽△OQF得,即。
∴。
∴当点Q在OC上时,点Q的坐标为。
当点Q在CB上时,如图,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
∵CQ=2 -5,∴OM=4+2 -5=2 -1。
又MQ=3,∴当点Q在CB上时,点Q的坐标为()。
(2)①∵点P所经过的路程为,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OQ,且点P与点Q 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OQ= (14+3+10+5),即OQ=16-。
∴点Q所经过的路程为16-,速度为。
②不能。
理由如下:当Q点在OC上时,如图,过点Q作QF⊥OA于点F。
则OP= ,QF= 。
∴。
又∵,∴令,解之,得。
∵当时,,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当时,,这时点Q不在OC上,故舍去。
∴当Q点在OC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当Q在CB上时,CQ=16--5=11-,∴。
∵,∴当Q点在CB上时,PQ不可能同时把梯形OABC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综上所述,这时PQ不可能同时平分梯形OABC的面积。
【考点】动点问题,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当点Q在OC上时,作直角三角形OCE和OQF,由二者相似即可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
当点Q在CB上时,过点C作CM⊥OA于点M,过点Q作QN⊥OA于点N,即可得出OM=4+2 -5=2 -1,从而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
(2)①由点P与点Q所经过的路程之和恰好为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列出等式,+OQ= (14+3+10+5),即可求出点Q所经过的路程。
用路程÷时间即可求得速度。
②分Q点在OC上和Q点在OC上,分别讨论即可得出结论。
5. (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7分)如图1,⊙O的直径为AB,过半径OA的中点G作弦CE ⊥AB,在上取一点D,分别作直线CD、ED,交直线AB于点F、M。
(1)求∠COA和∠FDM的度数;(2)求证:△FDM∽△COM;(3)如图2,若将垂足G改取为半径OB上任意一点,点D改取在上,仍作直线CD、ED,分别交直线AB于点F、M。
试判断:此时是否仍有△FDM∽△COM?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解:(1)∵AB为直径,CE⊥AB,∴,CG=EG。
在Rt△COG中,∵OG= OC,∴∠OCG=30°。
∴∠COA=60°。
又∵∠CDE的度数= 的度数= 的度数=∠COA的度数=60°,∴∠FDM=180°-∠CDE=120°。
(2)证明:∵∠COM=180°-∠COA=120°,∴∠COM=∠FDM。
在Rt△CGM和Rt△EGM中,,∴Rt△CGM≌Rt△EGM(HL)。
∴∠GMC=∠GME。
又∵∠DMF=∠GME,∴∠GMC=∠DMF。
∴△FDM∽△COM。
(3)结论仍成立。
证明如下:∵∠EDC的度数= 的度数= 的度数=∠COA的度数,∴∠FDM=180°-∠COA=∠COM。
∵AB为直径,∴CE⊥AB。
在Rt△CGM和Rt△EGM中,∴Rt△CGM≌Rt△EGM(HL)。
∴∠GMC=∠GME。
∴△FDM∽△COM。
【考点】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平角定义,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1)由于CG⊥OA,根据垂径定理可得出,,那么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出∠CDE=∠COA,在Rt△COG中,可根据OG是半径的一半得出∠AOC是60°,那么就能得出∠FDM=180°-∠CDE=120°。
(2)在(1)中根据垂径定理得出OA是CE的垂直平分线,那么△CMG和△BMG就应该全等,可得出∠CMA=∠EMG,也就可得出∠CMO=∠FMD,在(1)中已经证得∠AOC=∠EDC=60°,那么∠COM=∠MDF,因此两三角形相似。
(3)可按(2)的方法得出∠DMF=∠CMO,关键是再找出一组对应角相等,还是用垂径定理来求,根据垂径定理我们可得出,那么∠AOC=∠EDC,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出∠COM=∠FDM,由此可证出两三角形相似。
6. (江苏省苏州市2003年7分)OABC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O为原点,点A在x轴上,点C在y轴上,OA=10,OC=6。
(1)如图1,在OA上选取一点G,将△COG沿CG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E,求折痕CG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2,在OC上选取一点D,将△AOD沿AD翻折,使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①求折痕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②再作F∥AB,交AD于点F,若抛物线过点F,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判断它与直线AD的交点的个数。
(3)如图3,一般地,在OC、OA上选取适当的点,使纸片沿翻折后,点O落在BC边上,记为。
请你猜想:折痕所在直线与②中的抛物线会有什么关系?用(1)中的情形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解:(1)由折叠法知,四边形OCEG是正方形,∴OG=O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