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构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关于构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关于构建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的
实施方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2012年系基层组织建设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

泉江镇党委结合本地社区工作现状和居民生活需要,创新构建社区“1+4”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通过“一个上下贯通的组织格局”,定位“四方面符合实际的服务内容”,开辟了社区党组织服务民生新领域,搭建起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新舞台。

一、指导思想
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为支撑,以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为重点,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区域统筹,条块联动,网格覆盖,分片负责,全面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为构建党组织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供组织保障。

二、基本现状
1、基本情况:我镇现有社区六个,即文献、东路、四里街、银云、水南、四厢街社区。

总占地面积约为13.3平方公里,有58个居民小组,社区居民19309户50752人(其中文献6280户15680人、东路4455户9869人、四里街1130户3111人、银云3560户11500人、水南2856户7336人、四厢街1028户3256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

共有党员510名,其中文献社区131名、东路社区110名、四里街社区56名、银云社区59名、水南社区99名、四厢街社区56名。

2、党建情况:在组织设置方面,四里街社区为党总支,其他5个社区为党支部,6个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已分设。

在党员构成方面,6个社区中女党员131名;年龄在35岁及以下党员62名,36岁至45岁党员63名,46岁至54岁党员88名,55岁至59岁党员58名,60岁及以上党员239名,近七成党员为单位或企业退休和下岗职工;在党员程度方面,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党员91名,中专党员20名,高中、中技党员124名,初中及以下党员275名,整体比农村党员文化程度高。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社区组织机构网格化,既不是坚持原有的一套老做法,也不是否定已有的成功经验而另搞一套。

既不能简单化,搞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也不能重打锣鼓另开张。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增强社区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的目标任务,着眼于党员教育管理和先进性建设的成功经验,借助网格化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在继承以往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开启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境界,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开拓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2、坚持紧贴实际与注意实效相结合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中,无论是理念的培育,还是载体的构建,一定要坚持联系实际,注意实效。

只有紧贴本地区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贴社区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紧贴本地区的各类资源禀赋、群众需求、组织力量的实际,才能防止和克服哗众取宠,搞形式主义,才能使社区的资源得到整合,需求得到满足,关系更加和谐,才能不断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推进社区建设。

3、坚持积极探索与逐步深化相结合的原则。

要坚持“边学习、边试点、边扩展、边提高”,先在基础较好的社区试点开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逐步扩大范围,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同时,要以网格管理技术为手段,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载体、活动载体、制度载体,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城区各级党组织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展现。

四、主要内容
针对我镇社区“少人干事、缺钱办事、没场所议事”等现象,树立“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理念,以社区党建区域化管理为切入点,创新“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组织和调动全社会,共建和谐社区,同筑温馨家园。

1、推进社区资源配置网格化,实现党的活动全覆盖。

目前6个社区中四里街社区、银云社区的办公基础设施已初步建成,其余4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不搞“齐步走”,但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年内在办公用房建设进度较快的社区召开社区共建现场办公会。

要加大社区共建力度,对在办公场所建设中涉及的相关手续和规划费,县直单位要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

针对社区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无固定经济来源的问题,参照村级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即每年每个社区财政拨付5万元。

着力提高社区干部生活待遇,目前社区5个干部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只有700元,建议每人每月增加300—500元,同时,着力解决社区干部养老保险的问题,使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得到保障,让社区干部能够安心工作,服务于民。

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对委托社区办理的行政事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将相关经费划转
到社区。

2、推进党组织设置网格化,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针对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多,党员年龄、从业差异大的特点,为逐步探索一种社区党组织设置的新形式,社区党总支必须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区域化管理工作。

一是合理划分社区。

按照水域、道路界限的分布,由县委、政府牵头,协同公安、教育、民政、泉江镇等多部门,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增至9—10个。

二是组织延伸底层。

将人数较多的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总支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下设党支部,支部再分别下设党小组。

每个小区归为一个党小组,党小组对支部负责,支部对总支负责,总支对镇党委负责。

党组织延伸至各小区、楼栋,做到党组织的全覆盖。

三是党员分口管理。

社区党总支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分别归口到下设的支部管理,如经商、运输、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党员划归到民营支部管理;对无职无业的党员划归社区支部管理;离退休的党员划归到老干支部管理,对长期在外打工的党员划归到流动党员信息化党小组管理。

各个支部根据各个党员的职业设岗定职,如做生意的党员就设工商党员示范岗,搞企业的党员就设创业示范岗,做钟点工的党员就设家政服务岗等。

3、推进服务体系网格化,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

服务群众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网格化覆盖的重点,党的组织、工作、活动覆盖的成效要体现和落实到服务覆盖、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上。

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抓好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和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便民服务网点等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网格化社区服务体系。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各网格党组织之间分组不分家,坚持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助,实行小型活动单独搞、中
型活动结对搞、大型活动统一搞,对于活动场馆、服务设施等有限的社区资源由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统筹调配使用。

4、推进队伍管理网格化,实现党员管理全覆盖。

镇党委指导社区建立完善党员信息库、健全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搭建党员管理全覆盖的工作信息平台。

对退休、下岗失业、流动人员中的党员,搞好组织关系接转,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点)提供政策咨询、参加组织活动、就业创业等服务。

对在职党员,建立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公开承诺、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实行双重管理。

此外通过选聘大学生到社区任职、下派县直单位和镇热心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充实社区、从社区居民中推选等方式,配齐配强社区干部队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干部队伍。

积极发掘吸纳年轻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优化党员队伍,提高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我们开展了“三先”活动,即网格内的大事让党员先知,群众的难事让党员先议,奉献的事让党员先行。

网格里的老弱病残、下岗失业人员等,逐一落实了党员志愿者进行重点帮扶。

在发动党员做贡献的同时,在社区建立了党员服务站,从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关怀服务党员,让党员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充分发挥网格党组织联系群众更为密切的优势,在了解民意、知晓民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升学、医疗等热点难点问题。

这一系列举措,凝心聚力,巩固社区干部党员队伍建设。

五、几点要求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社区党支部要组织力量开展认真细致地调查摸底工作,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具体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责任、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确保组织有力、责任到位、
工作落实。

要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任务落实,推动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2、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把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方面的人员、资金、阵地等问题解决好、落实好,保障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进。

要切实调动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对参与社区网格服务的社区志愿者,可给予适当补贴。

3、严格考核,推动落实。

镇党委将把建立网格化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工作作为党建工作考核和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推进顺利,服务成效明显、群众评价较好的,将给予一定奖励,对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落实的,将给予通报批评。

4、加强宣传,抓好引导。

加大对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的宣传推广,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大力宣传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内容要求和特色做法,宣传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鲜活事例,宣传群众得实惠的生动案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推行此项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努力营造社会认同、基层欢迎、群众支持的良好工作氛围。

中共泉江镇委员会
2012年3月1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