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空间分布和区域内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依据旅游景区分布率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山东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的布局、规模等空间属性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科学地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总结旅游景区的分布规律,对构建区域旅游业有效空间模式、指导区域旅游业合理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以全国范围内的某类型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如吴必虎等揭示了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2];卞显红测定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上和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类型[3];谢志华等分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4],指出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5];朱竑等则探讨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对其分布格局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6]。
中微观尺度上省市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申涛等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7];黄远水等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空间结构类型[8];袁俊等分析了武汉城市圈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与分异特征[9]。
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范围,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对省域内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体系中,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的认定是对旅游景区质量和档次进行综合评价的国家标准[6],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按五级划分,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代表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最高水平,多受旅游业界和相关学者的关注。
在此选择山东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矢量地图为基础,在Arcgis 9.3环境下进行数字化操作与空间分析,其中景区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政府旅游网站集群——山东旅游资讯网(),通过Google Earth软件确定各个景区与各地市行政中心的精确地理坐标。
1 山东省旅游景区概况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省内地形地貌结构多样,集海岸、岛屿、山地与平原城乡于一体,山水风光优美,海岛景色秀丽,齐鲁文化昌达,近现代文明辉煌,旅游资源数量丰富且类型多样。
在优越的资源和经济、区位、交通等条件的支撑下,山东省旅游景区得到长足发展,开发已具一定规模,景区质量、效益等明显提升,截止至2010年9月,山东省17地市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23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3个,分别为烟台市蓬莱阁景区、济宁市明故城(三孔)旅游区和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景区82个,3A级旅游景区125个,2A级旅游景区109个,A级旅游景区4个,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省内多处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与知名度,在此选取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进行空间分析。
表1: 山东省国家级旅游景区分布概况地市 国家级旅游景区(个)合计(个)分布率(%)分布密度(个/千km 2)A 2A 3A 4A 5A 济南市 0 6 7 9 0 22 6.81 2.75 青岛市 2 10 24 11 0 47 14.55 4.21 淄博市 0 7 11 6 0 24 7.43 4.02 枣庄市 0 8 5 5 0 18 5.57 3.94 东营市 0 5 6 1 0 12 3.72 1.51 烟台市 1 15 11 9 1 37 11.46 2.69 潍坊市 0 5 9 9 0 23 7.12 1.44 济宁市 0 4 9 6 1 20 6.19 1.79 泰安市 0 7 4 1 1 13 4.02 1.67 威海市 0 1 6 6 0 13 4.02 2.28 日照市 0 2 3 4 0 9 2.79 1.68 莱芜市 1 3 2 2 0 8 2.48 3.56 临沂市 0 14 13 9 0 36 11.15 2.09 德州市 0 6 3 2 0 11 3.41 1.06 聊城市 0 12 5 2 0 19 5.88 2.18 滨州市 0 0 3 0 0 3 0.93 0.33 菏泽市 0 4 4 0 0 8 2.48 0.66 全省41091258233231002.062 山东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在省域范围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家级旅游景区可抽象为点状要素,空间上通常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
加拿大旅游学者斯蒂芬•L.J.史密斯在描述旅游地区特征时指出:“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0],吴必虎、马晓龙等多位国内旅游学者也均采用了最近邻分析法定量刻画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格局[1-3,5,7-9]。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反映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
测算地理空间中每个点状要素与其最邻近点状要素之间的直线距离1r ,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1r ,即为表示该地理空间中点状要素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
在上述点状要素的三种分布类型中,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大,随机分布次之,聚集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小。
当地理空间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Poisson 分布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E r =E r 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 为研究区域面积,n 为点状要素个数。
最邻近点指数R 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1E R r r =。
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分布为随机型;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1R <,即1E r r <时,点状要素趋于聚集分布。
山东省域面积157126km 2,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85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根据理论最邻近距离公式,计算出山东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理想随机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21.50E r km ===。
结合图1,运用GIS 技术测算各旅游景区之间的实际直线距离,分别得出各旅游景区与其最邻近的旅游景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1,(1~85)i r i =,求取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8511,1117.7885i i r r km ===∑。
因此,最邻近指数117.78/21.500.87721E R r r ===<,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表明山东省85处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趋于聚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凝聚型分布格局。
图1: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分布图在此通过测算V 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检验最近邻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景区分布格局的测定结果。
V oronoi 图是一种基本几何结构,因能有效解决点集或其它几何对象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而在计算几何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
V oronoi 图依据对象集合中元素的最邻近原则将对象空间剖分成许多单元区域,是一种有效测度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方法,国内已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9,11]。
现在Arcgis 9.3环境下,基于图1,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为质心,生成普通V oronoi 多边形(图2)。
图2: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V oronoi 图CV 是V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反映了Voronoi 多边形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当质心点集在空间上均匀分布时,其V oronoi 多边形面积的变化较小,CV 值低,反之当点集聚集分布时,CV 值高。
Charles Duyckaerts 在相关研究中提出三个CV 值:当点集随机分布时,CV 值为57%(包括33%~64%之间的值);当点集聚集分布时,CV 值为92%(包括>64%的值);当点集均匀分布时,CV 值为29%(包括<33%的值)[12]。
运用GIS 技术测算图2各V oronoi 多边形面积,计算得CV 值为110.53%,即点集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态势,验证了上文的测定结果。
山东省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凝聚型分布格局,有利于旅游线路空间组织,促进旅游景区联动整合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专区,提升相对省区外的综合旅游竞争力。
3 山东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分布山东省地形地貌结构多样,境域包括山东半岛和内陆两部分,陆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省内各区域自然、人文和经济环境均存在差异,17地市旅游景区数量与分布也有所不同。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5,9],引用相关方法对山东省旅游景区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1 旅游景区分布集中程度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现用其测算山东省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在各地市分布的集中程度,以反映山东省旅游景区区域空间分布状况,指数计算公式为:100G =。
其中,G 为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i x 为山东省第i 个地市的旅游景区数量,T 为山东省旅游景区总数,N 为山东省地市总数。
G 取值范围为0~100,G 值越接近100(i x T =时),旅游景区分布越集中,G 值越小,则旅游景区分布越分散,如果山东省85个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平均分布于各地市,即每市拥有旅游景区85/17=5个,则G 值为24.25。
根据表1分别统计山东省17地市国家4A 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通过上述公式得山东省旅游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 值为29.83,29.83大于24.25,表明从市区尺度分析,山东省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
3.2 旅游景区分布均衡程度基尼系数(Gini)可以用于刻划空间要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进而判断其空间分布变化规律,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