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士人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
正是因为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此外,该时期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有显著进步。
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等多方面多有创新。
魏晋南北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在政治上表现为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百姓生活于动乱之中。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动乱的政治环境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民族大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同时,在动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特点表现为:
一、和江南地区相比,中原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发展较快。
这一时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十六国混战等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
到南朝刘宋之时,“江南之为国盛矣”。
二、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地主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来,他们占有大量田地、财产、五百余所佛寺等财产。
此外,他们还占有大量劳动力,以至“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北方寺院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封建政府的兵源和财源。
因此,北周武帝实行灭佛,强制大批僧尼还俗。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
战乱、分裂、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那时,货币流通量较小,有些地方“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
四、各民族经济交流进一步加强。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
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地区,牲畜饲养、役使方法等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他们也向中原汉人学习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道法的结合魏晋之际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
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以上为该时期的文化的主要特点。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
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
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
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
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
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
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思想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灿烂辉煌的。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不少著名文学家、艺术家,而且出现了评论诗、文、书、画的著作,保存完整的就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
这些著作提出有关文学艺术作品的评论和一些初步形成的理论,说明这时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阶段。
另外,史学也有较大发展,修成了不少史书。
而魏晋玄学对于汉儒谶纬神学和烦琐章句之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构成中国哲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章。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由于佛教的盛行,反佛教的唯物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如范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道教方面,对原始道教进行改造的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也都是南北朝时的人物。
至于马钧、刘徽、贾思勰、祖冲之等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云冈、龙门的雕刻,各地石窟壁画等等。
在谈及魏晋南北朝史,不能忽略这些以上科技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十分重要、值得研究的时期。
过去往往被目为一团漆黑乱糟糟,显然是不正确的。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肯定欧洲中世纪巨大进步的名言,其精神恰恰也可以适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而这也表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的自由、繁荣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