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
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
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
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
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
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
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
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8]。
以上仅是几篇代表研究论文,相关研究还有许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除了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的专门研究外,还有对徐州、四川等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
关于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9]、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10]、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11]、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12]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
关于四川汉乐舞画像石的研究有:幸晓峰《砖上舞影》[13] 等。
另外,还有对其他地区如齐鲁地区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都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二、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汉代乐舞画像石是研究古代舞蹈以及汉代舞蹈的宝贵实物材料,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乐舞发展十分繁荣,类型多样,因而,无论是对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综合研究,还是对某一代表的乐舞类型研究,学界都有所涉及。
1、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汉代整体的乐舞类型的考究,有许多学者研究此方面。
孙倩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中提到,在现在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中我们仍能够看到长袖舞、对舞、中舞、建鼓舞、磬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并且对这些舞蹈类型的特点、场面、服饰以及该舞蹈类型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做了详细阐述[14]。
孙倩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的列举已经比较详细,但随着专门研究各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的学者的不断探索,还有其他的乐舞类型不断被发掘:王璐璐在《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出了孙倩提到的乐舞类型以外,还提到了棒舞、剑舞、傩舞[15],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研究有一定作用;冯丽娜《临沂出土文物中的汉代乐舞艺术》中还提到了踏鼓舞[16];幸晓峰《砖上舞影》中还提到了籥翟舞、鼗舞、属舞、灵星舞[17],丰富了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中又提出巴渝舞[18];鸿昀《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汉代乐舞形态级文化属性探索》中还提到了槃舞[19]。
除了以上学者的研究以外,如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20]、郭大刀、张健莹《汉代的乐舞百戏》[21]、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22]、王孟秋《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3]、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4]、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25]、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6]等论著中也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列举以及研究。
2、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某一种乐舞类型进行详细研究。
王岩《汉代龙舞及舞像考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龙舞进行了研究,让读者对龙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7];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取向研究》从唯美的价值取向、诗意化价值取向、人本化价值取向、表演化价值取向四方面对盘鼓舞进行了解读[28],关于盘鼓舞的研究还有潘鑫、张琦的《由<盘鼓舞>看汉代乐舞风格特征》[29];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从汉画像长袖舞的艺术组合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舞乐融汇、艺术风格四个大方面以及各个小方面全方位的对汉乐舞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做了研究,对长袖舞研究很有价值[30];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中对袖舞的研究更详尽,除了长袖舞的研究,她还对汉代乐舞形象中的舞姿、服饰、舞伎、图式等方面对袖舞进行了描述,将袖舞更全面的展现在读者眼前[31]。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各个类型的乐舞进行了详细研究,都对汉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研究有所帮助。
三、汉乐舞画像石的审美解读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分布和乐舞类型的研究,近年来,对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的审美解读也日益兴起。
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中以长袖细腰的阴柔之美、张扬蹈厉的气势之美、放纵驰骋的想像之美、独具一格的技巧之美、婆娑飘逸的轻盈之美、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六个方面将汉代“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32]的观念诠释的淋漓尽致,也将汉代舞蹈特有的审美特征描述的详尽到位[33];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提到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蹈有律动感、节奏感,虽然夸张的表现了当时的舞蹈场景但是提现了当时的安然之思与当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34];田平《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中说到舞蹈者以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展现了南阳汉代乐舞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创造出一种高妙弥漫的音乐氛围、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这些体现在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审美特征同时也生动表现了当时乐舞的风韵和时代的特色[35];王蕊《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中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入手点,对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内在成因与机制有所阐述,表明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 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 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36];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把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分别与具体舞蹈类型相结合,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审美特征给与了理论上的探讨[37];而向本涛的《西汉乐舞的壮美之审美特征初考》则是从古朴遒劲的健舞之美、、雄浑粗犷与婀娜轻盈的中和之美、“士”、“庶”共兴的壮阔之美、“俗”、“雅”互通的率性之美四个方面提出对当时的乐舞审美艺术的见解[38]。
除此之外,陈欣的《论南阳汉画像石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39]、李荣有的《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40]、谭静波的《中原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41]中也都有对该问题的研究。
四、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影响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姿优美、类型多样,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以后的时代影响也都不可小觑。
1、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刘茜在其《汉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的功能与意义》中通过对乐舞百戏的娱神功能、娱人功能、升仙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汉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2];而李荣有在《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中则从民俗角度入手,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与民俗特征进行综合考述,阐明了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43]。
2、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其后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王孟秋在《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中提到大量汉画像中保存的盘鼓舞形象其舞姿风格与汉族的古典舞、民间舞相融合,其中部分舞姿造型与现今常用的舞蹈动作十分相近,得出现今许多舞蹈都受汉代乐舞影响深刻的结论[44];郭春敏在《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浅析》中表明,今日的中国舞中,继承了大量汉代舞蹈的精髓,我们为之感叹,汉代舞蹈影响了唐、宋、清等朝代,更影响了现今的中国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