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事故类型(新版)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事故类型(新版)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事故类型(新版)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事故类型(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分析了原油、天然气、液化气、轻质油等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提出了可能引发的井喷、火灾、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发生的机理。

石油开采业为石油化工、石油炼制提供主要原料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能源产业。

石油开采过程中生产的危险化学品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稳定轻轻等,属于易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液化气体。

由于所处理物料的危险性及工艺过程的危险性,对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生产设备的安全运行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掌握石油开采过程中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事故类型,对保证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石油开采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按照GB13690-19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类别划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其危险性包括燃烧性、爆炸性、腐蚀性、活性和毒性等。

危险化学品事故往往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损失巨大的特点。

如1948年墨西哥城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650人丧生、数千人受伤;1993年8月5日深圳危险化学品仓库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厂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6万人转移。

这些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事故,尽管起因和不尽相同,但都是失控的偶然事件。

发生事故的根源是设施或系统中储存或使用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

大量事实表明,造成重大工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既与危险化学品的固有性质有关,又与设施中实际存在的危险品数量有关。

1.1石油1.1.1理化特性深色粘稠液体,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并可与水形成乳状液;相对密度(水=1)0.8~0.98;pH值7;沸点(℃)常温-500℃;闪点(℃)<28;爆炸极限1.0%~10.0%。

1.1.2危险性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我国原油多属石蜡基原油,以烷烃对人的影响为主。

长期接触烷烃,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尤其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发生率增高和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原油易出现油疹,主要为痤疮和毛囊炎型变化。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

对空气、水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受撞击、摩擦,遇明火或其它点火源有爆炸危险。

使用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2天然气(甲烷)1.2.1理化特性常温下为无色无臭气体,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相对密度(水=1)0.42(-164℃),(空气=1)0.55;熔点(℃)-182.5;沸点(℃)-161.5;饱和蒸气压(kPa)53.32(-168.8℃);燃烧热(kJ/mol)889.5;临界温度(℃)-82.6;临界压力(MPa)4.59;引燃温度(℃)538;最小点火能(mJ)0.28;最大爆炸压力(MPa)0.717;闪点(℃)-188;爆炸极限5.3%~15.0%。

1.2.2危险性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险: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空气中含量达25%~30%以上使氧含量明显降低而能引起一系列缺氧症状。

如含硫化氢及一氧化碳,毒性增加。

接触高浓度时常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率加速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缺氧窒息、昏迷、呼吸困难以至脑水肿、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长期接触一定尝试的天然气,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恶心、食欲不振、无力等症状。

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冻伤。

环境危害:对水生生物剧毒,对水生环境可能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

1.3液化气(液化石油气)1.3.1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常压冷却或常温加压下可变为液态;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相对密度(水=1)0.5,(空气=1)1.2~2.0;引燃温度(℃)426~537;闪点(℃)-74;爆炸极限5.0%~33.0%。

1.3.2危险性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睡眠不佳、易疲劳、情绪不稳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燃烧危险: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1.4轻质油1.4.1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溶于醇及有机溶剂;相对密度(水=1)0.78;熔点(℃)-182.5;沸点(℃)20;闪点(℃)-2;爆炸极限1.1%~8.7%。

1.4.2危险性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可引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浓度过高,几分钟即可引起呼吸困难。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易燃,使用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石油开采过程中危险化学品主要事故类型由于石油、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稳定轻烃等危险化学品具有燃烧性、爆炸性、腐蚀性和毒性等固有的危险特性,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易引发事故。

其事故类型主要包括井喷、火灾、爆炸、中毒和环境污染等。

2.1井喷事故油气井井喷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种工程事故。

由于地质及工程技术人员对地层岩性、物性、压力等认识不清,设计及施工安全措施不当,应急抢险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强烈井喷或无控制井喷。

发生井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数油气井有高压层和漏失层,作业施工时井筒内压井液受油气层高压流体的影响其密度逐步降低,以及漏失层的严重漏失,造成井筒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致使液柱与地层压力失去平衡,若无及时的补救措施,易引发井喷;井口设备装置、井身结构、油层套管、技术套管等内在的质量问题、完井固井质量问题,以及受地面、地下流体的侵蚀和长期生产维护不及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设备破坏,破裂渗漏,也能引起井喷;井下工具、分隔器胶皮失灵,解封不开,起钻时抽吸地层,同样会引起井喷。

这是井喷发生的客观原因。

由于地质、工程设计的失误,导致施工的盲目性;无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当;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误操作以及在施工中使用的压井液质量不合格;不按设计施工;防喷设备、工具不配套,设备故障;未制定突发事故抢险应急预案或未演练,应急能力差;采油过程中井口人为破坏等,是导致井喷事故的人为责任原因。

还有一些如地震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的因素,也能引起井喷。

2.2火灾事故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石油、天然气等泄漏后,一旦遇明火或火花,达到其最小点火能量时即被点燃,扑救不及时就造成火灾事故。

火灾事故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最常见的事故。

不同燃烧形成的火灾危险性不同。

可燃气体的燃烧包括混合燃烧和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发生的燃烧为混合燃烧,混合燃烧反应迅速,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危险性大。

可燃性气体由管中喷出,与周围空气接触,可燃性气体分子与氧分子相互扩散,一边混合一边燃烧,即扩散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只是部分氧进入反应带参加反应,燃烧不完全。

可燃液体的燃烧分为蒸发燃烧和分解燃烧。

发燃烧是可燃液体本身不燃烧,而只是由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进行燃烧。

这种形式的燃烧蒸气被点燃起火后,形成的火焰温度进一步加热了可燃液体表面,从而加速可燃液体的蒸发,使燃烧继续蔓延和扩大。

可燃液体的分解燃烧是可燃液体受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气体的燃烧。

点火源是燃烧的基本要之一,明火、静电放电、电火花和雷电火花、摩擦或使用非防爆工具、车辆产生的火花,都可能成为易燃液体及易燃气体的点火源,都能引发火灾事故。

石油、天然气易燃性与燃烧极限、最小点火能、闪点、自燃点、燃烧速度、火焰蔓延速度以及燃烧温度等有关,也与沸点、导电率、密度、粘度、与水混合性等有关。

特别是石油的沸溢、爆喷特性和静电聚集特性,决定了石油火灾的易发生、发展,很难控制与扑灭。

2.3爆炸事故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轻质油的爆炸,以爆炸性混合物爆炸为主要形式。

其爆炸虽然发生于瞬间,但也存在一个发展过程。

一是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阶段,即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扩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或火花后开始燃爆;二是连锁反应阶段,爆炸性混合物与点火源接触后便有自由原子基生成而成为连锁反应的作用中心,热和连锁载体向外传播,促使邻近一层爆炸混合物起化学反应,然后这一层又成为热和连锁载体的源泉,从而引起另一层爆炸混合物的反应。

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球面的形式向各方面蔓延。

若在火焰的扩散线路上有遮挡物,燃烧热的积聚导致气体温度上升,连锁反应急剧加速引起压力的急剧增加,使爆炸威力升级;三是完成爆炸阶段,爆炸力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灾难。

影响石油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闪点、爆炸极根、电阻率、粘度、受热膨胀系数等,闪点越低、爆炸极限越宽、电阻率越大、粘度越低、受热膨胀系数越大,则爆炸危险性越大。

影响天然气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因素自燃点、爆炸极限、密度、扩散系数、爆炸威力指数等,自燃点越低、爆炸极限越宽、与空气密度越相近、扩散系数越大、爆炸威力指数越高,爆炸危险性越大。

2.4中毒事故石油、天然气及其蒸气具有一定的毒性。

石油蒸气石油气经入的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而产生急性及慢性中毒。

当空气中含量为0.28%时,人在该环境下经过12~14min便会有头晕感;当含量达到1.13%~2.22%时,人将难以支持;含量更高时,人会立即晕倒,失去知觉,造成急性中毒,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若皮肤经常与油品接触,则会产生脱脂、干燥、裂口、皮炎或局部神经麻木等症状;油品进入口腔、眼睛时,会使粘膜枯萎,有时还会引起局部充血。

相关主题